老家望庄(现属滨湖镇)有个美丽的传说。据传,东汉初年即有此村镇,因镇西边的严村是光武帝的好友严子陵晚年居处,光武帝思念故友,亲临探望,时严子陵已去世,乃至墓前吊祭。回途至此,仍勒马望子陵冢,故得名望冢。1992年望冢改名望庄。
关于望庄来历的这一段传说,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大修地方志,当时的望庄乡也就有了第一部《望冢乡志》,关于望冢的由来也第一次赫然于纸上。对于这个说法,我曾经询问过在教委工作的族中长辈,他当时参与了乡志编写的工作。他说是乡广播站一位同志写出来的,他和几位老同志皆不认可这一说法,但不知怎么最后就被采纳了。现在想来,应该是那时的《望冢乡志》太需要一个关于望冢名正言顺的说法了。于是,今天的我们看到,传说就成了正史。
后来,我就这个故事也问过家在严村的李天波同学,他笑了好一会,然后故作认真地问我:“严村几队的?没听说啊。”看来,传说就是传说。然而,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严子陵和光武帝这个故事。历史上这两人确为好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严子陵竟可以用腿压着东汉光武帝的肚子睡觉。从这一点看,光武帝祭奠老友严子陵是没有问题的,但严子陵是严村人吗?不是,是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史书记载:“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会稽余姚的客星山(陈山)”。因此可见,光武帝要望“冢”的话,也应该去浙江余姚的陈山,而不是今天滕州的望庄。“望冢”因严子陵而得名只是个传说,严格地讲是杜撰。
其次,我们来看看望庄这两个字。望庄原来的名字叫“望塚”(zhǒng),或者写作“望冢”。“塚”与“冢”是通假字,意思是一样的。历来研究望庄历史,都聚焦“冢”字,“冢”字究其本意,不仅仅指“高大坟堆”,还有“长(zhǎng)”“大”“山顶”的意思。这四种意思中,“山顶”这个意思好像最应该被排除,因为望庄没有山,哪怕连个小土丘都没有。“长”与“大”的意思与望庄不符,故也不予考虑。如果是“高大坟堆”意思的话,那土堆估计也得足够大,历史上没有记载望庄有帝王将相的坟冢,也不可能起那么高的封土。问题又回到原点,“冢”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望”字,“望”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望”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形体像人举目仰望的样子,“目”是竖的,并且睁得大大的。上古以“横目平视”为“见”,“纵目仰观”为“望”;另一种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举目仰望的形状。“望”的原义是人站在高处向远处。反观“冢”字,无论是“山顶”,或者“高大坟堆”都有地势高耸的意思。“望冢”的本来意思就是指高地。
最后,我们谈谈“望冢”的由来。既然“望冢”本来意思是指高地,这就使我们的目光非常自然地投向望庄西部的独山湖,相对于地势低洼的独山湖,东部地区无疑是一片高地。这就使我们联想到,“望冢”的来历应该与微山湖的一部分——独山湖的形成历史密切相关。据记载,东汉时,整个微山湖地区还是陆地,形成湖泊沼泽,应与宋元以后的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有关。独山湖初现于元末,湖区仅局限于独山附近,直到万历年间才向南扩张至今天的留庄镇南、北杨庄西。我们相信,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原湖区的大量人口不断地迁移,择高处建房居住,湖区东部的高地也就成为必然选择,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同时,明洪武年间全国人口的迁移,从元末至明朝万历这300年的时间,望庄这一区域随着移民的不断聚集,最迟万历年间,望庄成为了大的村镇。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望庄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落阳城”的传说,并有60年“现一现”的说法。确实,据考古发现,在今天的微山湖底,仍保留着“阳城”“留城”等多个古城遗址。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落阳城”的传说。至于60年“现一现”的说法,我们认为与微山湖一定时间的“干湖”有关。从另一个方面讲,“落阳城”的故事也说明了湖区的移民思念故土,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祖先的坟茔,生活过的家园与故土,他们把这种望乡、思乡之情讲成了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我们相信:当这些移民回望故土时,他们生活的这片新的家园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望冢”。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坐落在滨湖地区的望庄似乎命中注定了与微山湖有缘,它是微山湖诞生、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在荷香蛙鸣中,“望冢”走进了一代又一代望庄人的记忆里;在寒来暑往中,“望冢”也写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