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诗人任泽健作品有感
林立远
~~~—— 读《当唐诗遇上美食》有感
周淮右
~~~ 郑凌红
~~~ 韩晓双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唐诗文化
—— 读《当唐诗遇上美食》有感
周淮右

  翻开《当唐诗遇上美食》,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之门,眼前浮现出千年前唐朝的市井街巷:酒肆里觥筹交错,诗人在案前挥毫泼墨,灶台上飘来黄粱米饭的香气,春雨中刚割下的春韭泛着青翠……这本书,以唐诗为引,以美食为媒,将“阳春白雪”的诗歌与“下里巴人”的饮食巧妙结合,编织出一幅“诗香与饭香交融”的烟火画卷。作者吴健康是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他以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浪漫,将上百首唐诗中的饮食碎片一一拾起,从杜甫的寒酸冷炙到李白的金樽玉盘,从王维的清淡蔬食到白居易的江南鱼脍,最终拼凑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全景图。

  书中以“日常食物”“贵胄珍馐”“茶酒饮品”等章节分类,将唐诗中的饮食元素梳理为一部生动的文化史。例如,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不仅描绘了农家的简朴餐食,更揭示了唐代普通百姓以蔬菜、谷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则展现了贵族宴席的奢华,玉盘中的“珍羞”既有西域葡萄、岭南荔枝等外来食材,也有雕胡饭、槐叶冷淘等本土风味。书中特别提到,雕胡饭(菰米饭)是唐代平民餐桌上的重要补充,王维笔下“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的描写,既是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也暗含了菰米作为主食替代品的实用价值。

  在“茶酒饮品”一章中,作者考证了唐代饮茶风尚的演变。先从贡茶说起,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揭示了阳羡茶即是唐代皇帝所享用的贡茶之一种。诗僧皎然“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湖州的紫笋茶,颇受士大夫与僧人的青睐。孟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蒙顶茶佳妙无穷,茶文化已经从宫廷渗透到民间。

  吴健康并未止步于饮食考据,而是深入挖掘食物背后的情感与哲思。书中以杜甫为例,剖析了这位“诗圣”的饮食困境与精神坚守。他在“残杯与冷炙”中饱尝世态炎凉,却在“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中寄托对生活的热爱。而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则通过蓼茸蒿笋的清淡滋味,传递出文人超脱物欲的生活美学。

  合上这本书,不禁想起陆游的“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唐代诗人用食物丈量生活的温度,用诗句记录生命的悲欢,而吴健康则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份“人间清欢”。当我们在厨房复刻雕胡饭时,咀嚼的不仅是菰米的清香,更是王维笔下“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田园诗意;当我们品尝春韭黄粱时,感受的不仅是杜甫的困顿,更是“新炊”中永不熄灭的生活热望。

  《当唐诗遇上美食》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饮食文化研究的空白,更在于它让古典文学褪去艰深外壳,以“舌尖上的唐诗”唤醒当代人对传统生活的温情与敬意。正如书中所言:“广厦千间,日食不过三餐”,但正是这三餐饭、一盏茶、半壶酒,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人间烟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健康养生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诗意人生
“舌尖上”的唐诗文化
阅读的仪式感
国企如虹贯长天,共绘山河新画卷
滕州日报荆泉7“舌尖上”的唐诗文化 2025-07-17 2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