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

滕州日报 2024年08月22日 姚锦

  罗翔教授的这部法律哲学与伦理学著作《圆圈正义》,以深邃的思辨和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勾勒出法律与正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法律本质的细致探究,他揭示了正义的真谛以及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是正义的体现,但法律并非正义的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常常受制于权力、金钱、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因而难免带有缺憾与偏颇。因此,在我们追求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这不仅是对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呼唤,也是对道德伦理观念的强化。正义的本质既包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也包括对道德伦理的秉持。在我们国家,正义观念的传承与发扬历来已久,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举例来说,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捍卫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彰显了国家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到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如贫富差距、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法律框架下,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努力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民间正义力量的培育和发展。鼓励人们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道德伦理,将正义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诸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慈善事业等,都是民间正义力量的具体体现。这些正义之举,不仅温暖了人心,也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罗翔教授的论述启发我们,法律并非万能,它只是正义的一种体现形式。现实中,法律可能受诸多因素腐蚀,难以完全实现公正。因此,在我们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进一步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以期寻求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正义,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政治家和道德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念,实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正义不仅表现为对个体权益的保障,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

  然而,《圆圈正义》在阐述法律局限性的同时,或忽略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作者在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正义平衡的过程中,论述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在现实中,正义平衡的实现并非易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因此,对于如何实现正义平衡,我们需要更具实践性的指导和建议。

  在当前我国社会中,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推动法治建设等。然而,这些措施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正义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也具有重要意义。如近期一些明星因为涉嫌偷逃税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正义的实现,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共同努力。

  在追求现实生活中的正义平衡时,我们需要更具实践性的指导。不仅要从政策层面出发,还要关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以及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正义平衡,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以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解析了法律与正义的复杂关系,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罗翔教授以其专业、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走近法律的本质,探寻正义的内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