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怀良知以正身,外化悲悯以济世

刘乐川(滕州三中)
滕州日报 2024年08月29日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被黑暗社会迫害,鲁侍萍被无情生活摧残,哈姆雷特被可怜命运捉弄。这些悲剧无不刺痛着人心,而良知与悲悯也激荡着我心。吾辈青年身处新时代,更应高举良善之风帆,内怀良知以正身,外化悲悯以济世。

  因为拥有良知与悲悯,才会对悲剧及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我们看得到悲剧所悲,所以我们悲他们的不幸,叹他们性格上的不足,哀他们所处时代的黑暗。但同情与悲悯之余,我们也在呼唤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担当的人。当我们碰到盲人过马路时。会伸手扶一程;当我们遇到同路人淋雨时,会共撑一把伞。正是良知与悲悯,让我们能够推己及人。而当真善美遭受假恶丑的摧残时,我们才会坚定地支持善行正义,对抗黑暗丑恶,从而坚守正道与美德。

  心怀良知,以道德规范自身,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良知是人的“自我立法”,是心灵深处的裁判官,更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内在要求。坚守良知是海瑞的官居二品家无余财、清廉寡欲、铁面无私;是宋仁宗身居帝位仍心系百姓,拒绝大兴土木而主动削减用度,援助灾民;也是高中生陈奕帆不慎擦伤车辆后,没有因无人看见而逃跑,而是选择留下道歉信和仅有的现金。正是在一次次对良知的坚守中,让我们这些尚在成长的青年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才能慢慢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外化悲悯,对他人的不幸伸出援手,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德,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悲悯是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悲悯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百姓苦难的感同深受;悲悯是白居易目睹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后,生发自我愧疚的《观刈麦》;悲悯更是鲁迅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枪,呼唤人民的觉醒。常怀悲悯之情,可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若人人都用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那么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良知和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碾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胸怀良知与悲悯,能看到社会上的不幸,更能将爱心惠及他人,用小善汇成大爱。

  愿世人都能内怀良知以正身不断提升人格,外化悲悯以济世促进社会和谐,在提升人类文明之路上行稳致远!

  (指导教师 邱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