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里哪有六七座

刘诚龙
滕州日报 2024年09月27日

  2024年秋季,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一册选了一首《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进芦花都不见。有人发现,这诗原来在人教版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进水中都不见。

  两个版本的区别是,一个是飞入芦花,一个是飞入水中。盛大林先生质疑:“按说,应该以新版为准。但新版明显有问题:芦苇的花期在夏季七月前后,冬天已经衰败,大雪纷飞时候,哪里还有‘芦花’呢?”盛先生翻了很多旧书,说这诗版本颇多,最古的版本,前面都一样,最后一句是:飞入梅花都不见。“‘梅花’,这就对了嘛,梅是雪的最佳搭档,不仅合乎时令,而且意境更美。”

  盛先生质疑教材,有人质疑盛先生,质疑与反质疑,可辨明生活真相。有人驳盛先生,芦花是夏秋之花,是不错,但芦花不是什么食品,没谁去采摘,可以留到冬天,满山满河都是一片片芦花,芦花如雪一样纯白,芦花飞雪,是非常美的诗景;然则又有人说,芦花到了冬天,是会变黄的,白雪飞进黄花里,没有那么黑白分明,却也不会是“银碗盛雪”那般银碗与雪皆不见。飞入芦花都不见,到底合不合生活场景呢?这个应该容易弄明白,很多地方都有芦花,可以眼见为实。在江南,有一种花,不知是否芦花,伸出一秆,那秆挺长,秆尖上有穗,穗如梳子一边倒,入冬也是很白很白,满山满坡都是,飞雪飞入其中,也是都不见的。

  盛先生这个质疑对不对,自有生活经验者可辩之。盛先生这个质疑,倒引起了我对另外一首数字诗的疑虑,这诗比《咏雪》更著名,流传更广,也更早入教材,幼儿园就开始教这诗了,这诗题为《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诗作者邵雍,是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学问之大是不消说的。

  这诗读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供幼儿做识数启蒙,本来蛮好的。但让人生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个没问题,山村人烟稀少,很少聚居成院落的,家与家独立成院,隔得不远也不近。第三句就让人心生疑窦了,这就是说,二三里路有亭台七八座,稍稍算个数,不到两百米,就有一座亭台。那么,亭台是什么呢?单是凉亭吗?二百米建一个凉亭,不知何地有这景象?

  四五户人家,建七八座亭台,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什么地方会有这般建筑格局。古诗常说,十里凉亭,至少在南方,须是十里开外,才建有凉亭,二三百米就“古道边”一个“长亭外”,是不可能的。这里需要问一下,这所谓亭台,是一个词,还是亭加台两个物?在一个群里,与人讨论,有人说:北方跟南方还不一样,每个村都有各式各样的庙,娘娘庙,佛寺,药王庙,五道庙,虫王庙。邵雍所谓亭台,是包括凉亭与这许多庙吗?四五户人家,建有七八座庙,也叫人不理解,一户人家有一座半的亭台,亭台比房子还多。这是什么地方呢?

  邵雍曾游学多地,渡黄河,过汾河、涉江淮、走汉江平原,多在北方,也走过南方,这诗写的是南方还是北方?有资料说:这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即景有感,挥笔而诗。这里又让人起疑,既是阳春三月,当是姹紫嫣红,如何两三里路只有八九十枝花?宋朝时候,生态环境更好,各种各色花朵,遍地盛开,百千枝花,更合时序。河南文旅有宣传片:“三月的中原大地,春光明媚,繁花盛开,如诗如画。杏花、桃花、梨花、海棠花……百花争相开放,一派春意盎然。”

  这个还不算太大问题,也许邵雍写的不是阴历三月,而是阳历三月,其时,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但仍让人觉得,二三里地的山村,亭台太多,花太少。邵雍这诗,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总疑心这诗不合生活真实,有两个毛病,一者凑数,一者凑韵。读来朗朗上口,想来难以推敲。盛先生说,如果要把数字诗选入小学教材,不如选这首《山村咏怀》。而我却恰恰相反,与其选这首《山村咏怀》,不如选那首《咏雪》。

  质疑是有危险的。王安石曾写诗《咏菊》,其中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读了,很不以为然,便犯起好为人师之忌,提笔补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年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到得秋来九月八,百花皆杀,秋风起,菊花落,苏轼看到的是,黄色菊花被秋风吹满地。这时,他才想起,不是王公错,而是自己错了。

  南方人来质疑北方人写生活诗,恰如北方人来质疑南方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冒险。鄙人不是自以为高明,而是愿闻人教,邵雍这诗,写的是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