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访人:市中心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副主任关祥祯
采访人:朱艳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肿瘤都是由CT发现的,这时候,医生往往会推荐患者做PET/CT来进一步检查,而不少患者常常会有疑问:已经做完CT了,还有必要做PET/CT吗?对此,市中心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关祥祯给予了详细讲解。
市中心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关祥祯介绍说,PET/CT是一种集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为一体的先进诊疗设备,被誉为医学影像学“皇冠上的明珠”。传统的超声、CT及磁共振等,属于解剖结构成像,只有当病变引起组织结构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的时候才能发现病变;而PET显像是功能显像,能够在组织/器官仅仅发生功能、代谢改变而没有发生结构改变的时候就发现病灶,从而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
PET/CT在肺癌诊疗中的重大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认可。更精准的分期肺癌的TNM分期(T:原发灶、N:淋巴结、M:远处转移)是肺癌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关键步骤。通俗来讲,就是根据肿瘤属于早期还是晚期,来选择手术、放疗还是药物治疗。常规CT有时候无法发现小的转移灶,同时对一些可疑病灶良恶性的鉴别也存在困难。而PET/CT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是一次扫描显示全身病变分布情况,从而达到精准分期,为治疗方案选择的科学性打下坚实基础。既避免了因分期不足带来的不必要的治疗措施,又避免了因分期过高而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有研究表明,18F-FDG PET/CT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可以使无效开胸手术相对减少51%,不必要的手术总体减少五分之一。
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放疗是肺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大约有70%的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射治疗。放疗的目标是肿瘤控制最大化和治疗毒性最小化。而精准的肿瘤靶区勾画是实现放射治疗目标的重要保证。PET/CT在区分肺癌和阻塞性肺不张方面明显优于CT,对于局部疾病分期、经皮活检、放射治疗计划和治疗反应评估均非常重要。以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可显著提高肺癌靶区勾画的一致性,进而减少放射性损伤。
《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癌症患者二次患癌的概率为25.2%。多原发癌好发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研究发现FDG PET/CT在3%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现了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从而改变了27%的患者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中指出PET/CT是诊断肺癌、分期与再分期、手术评估、放疗靶区勾画、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之一,推荐肺癌患者均应进行PET/CT检查。规范化诊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