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孩子打突围战

—— 读陈瑜《我为孩子打突围战》
滕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熊文轩

  你会如何定义孩子,又会如何定义父母?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在孩子眼中,我是什么样的父母?我应该做什么样的父母?在陈瑜老师的《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我触动极大,也终于找到了答案。

  陈瑜,一个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她不仅是“少年大不同”教育品牌的创始人,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了多本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书籍,如《少年发声》 《不被理解的少年》等。在出版《少年发声》半年后,她又启动了新专栏“家长回声”,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国父母的烦恼、反思与智慧》。

  本书以对话访谈的形式记述了自己和十五位家长的深入交谈,将他们的困惑、感悟、思考一一写入书中。全书分四个章节向我们展示了各色家庭的育儿历程。

  第一章,我们遇到的都是焦虑、强势、困惑型父母。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后面三章,有的父母另辟蹊径,为孩子谋划新赛道;有的则是关注孩子情感需求,提供支持与帮助;还有的“英雄”家长能够斩断与原生家庭的羁绊,把目光更多投向自己,以自己的成长带动孩子的蜕变。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父母,其实他们都想为孩子打一场突围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这场突围战有的人瞄准时机,精准射击,凯旋归来;有的人迷失自我,岌岌可危,痛哭流涕……每一章节里他们的育儿方式虽是个例,但都有共性,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而我,作为一名初中老师,从教近十年,也见识了各色各样的家庭,结识了上百位的孩子和家长,不禁和陈老师有了一种隔空的共鸣。同时,我也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作为父母,读完以后也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值得静下来沉思。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会变得焦虑不安?

  孩提时,我们总会被父母告知: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可以考一个好大学,未来就能找一个好工作,成家立业就会有一个好家庭,再生一个好宝宝。我小时候也是这样长大的。以至于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好工作的观念,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毕竟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在乡野田间一边劳作一边读书,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能一门心思努力读书。

  可如今时代变了,00后们已经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他们不再受父母的影响,更多转向自我成长。陈老师也感慨:“他们有独立的意志,敢于呼唤平等和尊重,追寻的是自我实现。”当孩子不再受家长控制和支配时,深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就会打压孩子,批评孩子。进而,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就会因为缺少理解而走向极端。例如,书中的H妈妈就是如此,她担心儿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淘汰,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的过程中,必然会催促,会唠叨,会不满意,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按照如此逻辑持续发展,自然会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那如何改变才能成功突围?

  首先,改变自己的认知。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在陈瑜看来,父母的价值观是基座,有关教育的一切都建筑在此之上。“那些有力量走高、走远的孩子,背后支撑他们的——就是父母价值观所奠定的理念、认知和格局。”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要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价值观出现偏差,再“鸡娃”的名牌学校也会果断离开。这类父母会拿出时间来观察孩子,明晰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环境和学习方式。他们会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走不一样的路。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真正作为“人”来生活,而不是父母攀比的工具,更不是父母拿来炫耀的“考试机器”。

  其次,拿出时间来精进自己。

  我曾遇到过很多父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孩子。盯着写作业,盯着玩游戏,盯着交朋友,盯着考试成绩,恐怖窒息的爱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来,没有给他们任何成长空间。就像陈老师所说,你的生活里不是只有孩子。当父母有了更广阔的世界,更精彩的生活时,孩子也会为父母感到骄傲自豪!

  我为孩子打突围战,把这些父母自认为的“战争”都清扫干净,还孩子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有思想的自我。养育孩子的核心,就是养育自己的过程。人生并非轨道,而是旷野。生命是用来体验的。要活好自己,做好自己,拿出真实的肉身和真我,去和世界碰撞,相信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