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经过一夜战斗,敌人被全歼,王继美被击毙,枣庄获得胜利解放,但是年仅22岁的安保全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这位年轻的英雄,安保全烈士生前所在的5连2排被命名为“安保全排”,英雄生前战斗过的一条街被命名为“安保全街”。
檀山战斗模范连
在1947年1月初进行的鲁南战役第二阶段攻打峄县的战斗中,山东野战军10师28团2营5连负责佯攻檀山。檀山位于峄县县城东北部,呈馒头状,坡度较大,便于在山顶布置火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国民党在山上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布置一个炮营,如果我军攻打峄县城,敌军就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优势,在山顶施展火力,保护县城安全。我军指挥员也注意到了檀山易守难攻,所以开始给5连下达了佯攻的战斗任务,目的在于骚扰敌军的注意力,便于我军主力攻打峄县城。当5连来到檀山敌军工事前,首先展开政治攻势,向炮楼喊话,说明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军队,老家已经实行土改,家中的父母都分到了土地。开始时敌人并不为所动,这时善于爆破作战的5连4班冲上前去,将敌人工事炸出一个大大的豁口。这时5连继续向敌军喊话“你们已经看到我军火力的威力,如果放下武器,咱们就是兄弟,否则就继续轰炸。”政治攻势是有效的,有一些士兵思想上开始动摇。敌军的指挥官看到情况不妙,于是恐吓道:“谁投降就杀谁”。话音刚落,早就不想打内战的士兵怒吼“杀就杀吧”,一枪要了指挥官的性命,其他人员全部投诚。5连仅用不到30分钟,就占领檀山,使得原本是佯攻的任务变成主攻,为攻克峄县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该连被命名为“檀山战斗模范连”。
檀山战斗模范连的前身是诞生于滕县二区(现滕州市羊庄镇一带)的武工队。1943年5月,滕东县委和滕东县抗日民族政府重建,王右池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紧接着滕东县二区区公所成立,并在今羊庄镇大赵庄、庄里村一带活动,同时成立了只有12个人、3条破枪的武工队,这就是檀山连最初的起源。此后,二区武工队先后改编为滕县县大队2连、八路军鲁南军区滕县独立营4连、鲁南军区特务团2营5连、鲁南军区警备8旅16团2营5连。1946年10月,部队再次改编为山东野战军10师28团2营5连,并在攻打檀山的战斗中荣获“檀山战斗模范连”称号。
燕子崖战斗模范班
山东野战军10师28团2营5连这支最早诞生于滕县二区的英雄部队一直传承着敢打敢拼、不畏牺牲的红色基因,在被命名为“檀山战斗模范连”之前,连队所属的4班和8班,也都因在战斗中贡献突出,分别被命名为“燕子崖战斗模范班”和“寨山战斗模范班”。
“燕子崖战斗模范班”命名于今滕州市张汪镇渊子崖村(因发音相近,异用为“燕子崖”)。该村东临津浦铁路,西近微山湖,村南有东西走向的薛河作为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战胜利之后,山东野战军8师解放滕县城,使得津浦铁路两侧的根据地连成一片。1946年10月,薛岳在徐州召开作战会议,提出要在“双十节”前打通津浦路交通线,夺取峄县、枣庄,维持军运和枣庄煤炭外运的需求。驻扎在临城的陈大庆部,开始沿津浦铁路向北进犯,企图打通与滕县以北吴化文部的联系。正在滕县南部休整的28团,接到了拦截陈大庆部北上的任务。5连驻地渊子崖村,经连队领导研究决定部队借助村南薛河屏障进行阻击。2排冲在最前面到达河边,发现村前只有一座桥与外界相连,如果控制了这座桥,就能阻断敌人前进的道路。于是2排迅速在桥南构筑工事,开工不到十五分钟,就发现南面密密麻麻约一个团的敌人攻了过来。工事还没有修好,甚至单人掩体内连一个人都呆不下,只能仓促应战。敌人开始用一个连发起冲锋,他们集中全团的炮火和二十多挺轻重机枪,在河沿上交织成密集的火力网,掩护着步兵冲锋。排长指挥4班处在阵地的最前沿,他们坚守在桥头上,激战中排长负伤了,包扎好仍坚持战斗。全班受到排长鼓舞,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冲锋。两次冲锋失败,令敌人恼羞成怒,竟然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再一次向桥头阵地冲锋。班长下令靠近了打,遭受重创的敌人再次撤了回去。这时,增援的兄弟部队已经顺利过桥,并开始向敌人阵地冲锋,由于敌人缺少工事的掩护,只能仓皇而逃。4班与兄弟部队乘胜追击,并一举解放了夏镇。在渊子崖战斗期间,正是由于4班勇猛阻击,确保了村前唯一的桥一直被我军控制,才使得增援部队能够快速投入战斗。由于4班表现出英勇、机智的战斗作风,因此被命名为“燕子崖战斗模范班”。
寨山战斗模范班
1946年10月底,国民党整编第26师留守一部驻防峄县城,主力开始向山东省首府临沂方向进攻,企图趁着山东野战军主力远在华中作战之际,尽快占领山东解放区。其师长马励武甚至叫嚣“要到临沂去过年”。进攻临沂,峄县东部的寨山是必经之路。寨山处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带,山下有公路连接峄县和临沂。山东野战军驻守寨山的是10师28团2营5连3排,他们作为长期在鲁南作战的地方部队,熟悉地形,便于机动,因此实行防御作战计划,疲劳和消耗敌军。3排依托有利地势,胜利完成阻击敌军一整天的任务。天黑之后,原以为敌军会撤走,但没想到驻扎了下来,对寨山形成包围之势。大家商量之后认为,阻击和消耗敌人的目的已经完成,如果继续阻击,补给将是个大问题,于是决定趁夜色突围。8班冲在了最前面,杀出一条血路,其他两个班迅速跟进,顺利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敌人占领寨山之后,也意识到此处位于交通要道,易守难攻,于是派一个连防守,还在山下设立了野战医院。鲁南战役打响之前,上级将攻占寨山的任务交给了10师特务连和5连,官兵听说又要攻打寨山,摩拳擦掌,求战心切。8班更是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1947年1月2日晚9时,攻击寨山的战斗打响,8班依托熟悉地形优势带领兄弟部队仅用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同时还毙俘敌野战医院百余人,缴枪20余支,药品一宗。1月3日,5连随其所在的28团转战到傅山口,阻击通过公路西逃之敌,此役可谓战果辉煌。5连采取迂回战术,从刘庄侧后插进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俘敌20余人,缴获中正式轻机枪一挺。经过这几次战斗,8班表现出英勇顽强、勇打头阵的硬骨头精神,被命名为“寨山战斗模范班”。
睢杞阻击战斗模范连
更令人自豪的是,与“檀山战斗模范连”并肩战斗的另一支兄弟连队——睢杞阻击战斗模范连,也是在最早创建于滕县的英雄连队。该部于1938年建立于滕县徐庄区公所(今山亭区徐庄镇)。徐庄镇是一个有着辉煌的红色历史的乡镇,早在1936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以“坐堂行医”为名来此开展工作。1938年8月,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转移到抱犊崮山区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徐庄区公所成立一支游击队协助开展抗日斗争,这就是睢杞阻击战斗模范连的前身。连队建立之后不断发展,于1939年编入滕县县大队。1940年2月,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整编为受八路军115师领导的苏鲁支队,并在苏鲁支队下组建鲁南铁道大队,这支队伍也被编了进来。1946年底编入山东野战军10师28团2营7连。鲁南战役胜利之后,山东野战军10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3纵7师,连队开始使用华东野战军3纵7师19团2营4连的番号,而5连恰是檀山连,两支连队从此并肩战斗,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连。在攻打济宁时,因判断敌情失误,战斗残酷,华野3纵减员较多,将19团与20团合并,于是连队开始使用20团2营4连的番号。在1948年6月底7月初进行的睢杞战役期间,4连高度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传统,担任阻击邱清团兵团的任务,战斗之激烈与残酷超乎想象。敌军虽有空军和炮兵配合,但全连官兵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和忍受各种困难,阻击十倍于己的敌人,始终固守阵地。战后4连被命名为“睢杞阻击战斗模范连”。
郭继胜连
郭继胜,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县夏镇王庄(现属微山县),19岁参加了八路军黄河支队,后因形势恶化被遣返回乡隐蔽。1944年,他重新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在山东军区鲁南第二军分区1营1连,该部后来被编入8师24团。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随部先后参加官桥、孟家仓战斗,在同年12月解放滕县城战斗中,郭继胜单身冲入敌阵,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有力动摇了敌人思想,使国民党守军一个营放下武器。战后,鲁南军区批准其为乙等战斗英雄,并升任排长。1946年8月,在泗城战斗中,郭继胜代替负伤的连长、指导员指挥战斗,连续打退敌人22次冲锋,战后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并升任1连连长。
1947年4月,部队接到攻打泰安西关的任务。当他们攻入西关,后续部队却被敌人火力封锁。郭继胜沉着镇定,指挥全连坚守阵地,与敌展开激烈巷战。郭继胜带领1连在被敌围困中坚守了整整一天,打退敌人24次反冲锋,最终成功接应后续部队进城。随后,郭继胜率部继续向泰安西门突击,战斗中以全连轻伤1人的代价,击毙、俘虏敌人600余名,创造了“勇敢与机智相结合,指挥与群众相结合”的光辉战例,受到华野司令部、政治部通令嘉奖,郭继胜被评为“华东野战军战斗英雄”,1连被命名为“郭继胜连”。
1948年6月,郭继胜被任命为先遣营营长。1948年11月,郭继胜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追击董庄逃敌,不幸被流弹击中,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洛阳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因在洛阳战役中首先突破洛阳城而得名的英雄集体。1948年3月,该营在洛阳战役中担负进攻洛阳城东门任务。河南洛阳为国民党军战略防御重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洛阳城东门又是全城守备重点,由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守备,工事坚固,城门封堵,城外设有铁丝网、拒马、外壕等多重障碍。第1营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官兵士气高昂。领受任务后,多次侦察城防设施,广泛开展军事民主,详细研究进攻方案,反复进行爆破和突击演习。11日19时攻城开始,该营3个连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紧密配合,连续突破18道工事障碍,炸开2道城门,首先攻入城内。国民党守军组织炮火猛烈反扑,营长张明带伤坚持指挥,全营官兵顽强抗击,打退守军数次反扑,巩固住突破口,为后续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对战役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同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授予第1营“洛阳营”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该营首任营长张明是前文提到的陈金合同志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成长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许昌连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3营8连,在解放许昌的战斗中首先攻破西门,为全歼守敌解放许昌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12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作战,华东野战军决定攻克许昌。12月13日,华东野战军3纵8师和7师21团将许昌城内7000多名敌军团团围住。14日23时,总攻正式开始,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西门。负责攻打西门的8师23团首先用大炮集中摧毁了敌人地堡、城门楼和炮楼上的防御工事,并用23挺轻、重机枪,封锁住守敌的17个机枪眼。为炸开城门,4名爆破员背着4个几十公斤重的炸药包,在8分钟内先后实施了4次爆破,终于把厚重的城门炸开了。紧接着,3发红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宣告突击开始。8连率先攻进城内,并迅速向纵深处突击。2班班长王明杰带领3名战士跃上城门楼时,慌乱的敌人指挥官竟以为是自己人,命令他们对准下面的突破口向攻城部队射击。他的话还没说完,4个人就冲了上去,把他的枪夺了过来。4个勇士占领了城墙上的第一个碉堡,并先后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为后续部队开辟了进攻通道。战后,该连被授予“许昌连”的光荣称号。王明杰等4人威震敌胆,被誉为“许昌西门楼上的四勇士”。
铁骨铮铮铸忠魂,战旗猎猎鼓长风。从硝烟滚滚的抗日战场到轰轰烈烈的建设岁月,从激情飞扬的改革时期到初心逐梦的新时代,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集体命名的部队,自被授予象征着荣耀和责任的战旗之日起在部队上下无一例外都涌动和传承着一种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部队全体官兵的精神支柱,也是部队敢打必胜的信念支撑。如今,这些从滕州走出的英雄的部队听从党的号令驻扎在大江南北、北疆大漠、边防海岛,日夜维护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多年来,各部队听党指挥、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不负人民的红色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中间声声相传,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敢打敢拼、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中间代代传承。红色的历史、英雄的往事,激励着人民军队的每一名官兵忠诚履行使命,矢志强军备战,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新时代的强军道路上不断奏响着一曲又一曲嘹亮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