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林昊)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品牌立市、质量强市,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标准引领战略,企业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品牌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品牌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我市拥有有效商标注册1073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1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8件、山东名牌产品22件、山东优质品牌14件、山东知名品牌2件;拥有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4家、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3个,获评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个。
我市坚持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考核激励上,我市把品牌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范畴,同时将标准、品牌、科技创新等扶持奖励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质量强市工作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3·15品牌日”、计量日、质量月、安全生产月、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品牌建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品牌建设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品牌、追求品牌、崇尚品牌、关心品牌的良好氛围。
在标准化战略实施方面,我市全力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推动品牌高端化。鼓励有实力、有积极性的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截至目前,我市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5项、行业标准34项、地方标准20项、团体标准14项,拥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家、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7名、省级标准化试点4个。我市强化技术支撑,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检测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检验检测体系,为建设行业区域品牌提供技术支撑。
我市着力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助推优化营商环境。为提高申报效率,我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注册商标、品牌申报的引导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商标品牌培育库,切实做到“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成熟一批、推荐一批”。我市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将自主创新能力强、知名度高、产品质量稳定、有品牌争创积极性的企业列入培育名单。此外,我市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体系,先后开展了“铁拳”专项行动、“蓝天”知识产权代理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地理标志使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査处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打造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