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轮 酒
王广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初春季节,地里还没忙碌,人们便利用这样的农闲,在家里大搞基建。

  那时都是邻里社会,相互帮忙,不计报酬,管饭就行。干了一天的活,最少两个人,多的时候,有五六个,七八个,共同在一桌上吃饭,饭前总要喝点酒,尤其是出劳力的,喝点酒解乏。

  于是主家就会打上一桶散酒,买上几盒毛儿八分一盒的普滕或是飞鸽牌的香烟,上一个茶碗或是瓷饭碗,像三钱三的酒瓯子,在这就派不上用场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每个人每次喝酒,都会是一口一口的(像现在的酒杯是没有的)。往碗里倒上酒,从长辈或者从年龄大的人开始,大家轮流着,你一口,我一口,这个人喝完,把酒碗放到下一个人那儿,那个人再喝,以此类推,这就叫做轮酒。

  你不要想着卫生不卫生,那时大家不会有这种想法,挺纯朴的。即使有,那也得喝,不喝就没法过瘾,自己又没钱喝,也只有这个时候喝且多喝点,才能十年九不遇地过一回酒瘾。

  有能喝酒的,每次酒碗到他那儿,都是要喝一大口,否则喝不过瘾。有不能喝的,酒碗到他那里,他也是象征性地端一端,也不过嘴,就轮给下一个人。这样端一端,既尊重了主人,也尊重了同桌子的人,表示自己也和大家一样。这样子,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一时是分不清的,只有过了时候,酒劲发作,才能看出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了。用现代人所说,等潮水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其实,不知道是不真实的,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大家心里都明白得很。喜欢喝酒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喜欢喝酒的,也同样如此。所以谁喝多,谁喝少,也没人问,也就是那么回事,反正主家的酒,够你喝。

  开始的时候,一碗酒绝对是轮不完的,因为每个人都想喝,谁知道下轮到什么时候,还有没有。所以几碗下来,也不在意谁喝了多少。

  从酒碗抬起的角度也能看出所喝酒的多少,当然了,这是不会喝的,才会把酒碗的底按喝汤时的习惯抬得高高。会喝的,根本看不出酒碗底的高低,而是要听见他喝酒的动静,就是酒与嘴唇相作用发出的“哧溜”声音,从这个声音上人们就知道这一口肯定是不小。

  开始第一轮,酒下得最快,几轮下来,杯中的酒下得就慢多了。甚至是已经有人面红耳赤,话语多了起来,皆因开始喝得太急,口太大了,急酒攻心所致。

  喝到后来,喝木了口,就会有人劝他人,再喝一口?有的人则说,不能喝了。于是酒碗就轮换得快了些,后来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减少,最后总会有两三个人还在喝。当然了,这两三个人的酒量是所有人中是最大的,到了高兴的时候,还会划上几趟拳,以示他们没事,或者是显示他们的酒量和本领。

  这种轮酒方式,也发生在家中爷几个之间,老娘做了几个菜,爷几个往桌前一围,拿一个碗,把酒一倒,老爹发话,就开始喝了。此时的情景,肯定与上述的情景不一样,这里是老爹说了算,一个眼神,你就得乖乖的,不能多喝,不然有你好看的。

  这种轮酒方式,也出现在战争年代的战壕里,冬天雪地里,冷了都喝一口,暖暖身子。或是战友们要出发,不明生死,喝一口酒壮行。带的又不多,也只能轮流,相当于打打牙祭,表示对战友的尊重。

  这种轮酒方式,还不时会发生在前几年(一次性碗筷、消毒碗筷出现之前)的白事当中,尤其是在农村。能喝的,就超大口喝,不然就吃饭了,急急的几轮过后,就有人带上了醉意,没有喝足的,也有些后悔,都吃饭了,只能如此。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极大丰富,一次性碗筷、消毒碗筷的使用,卫生条件的许可,人们讲卫生的习惯,轮酒这种习俗也就没有了市场,年轻一代也就见不到轮酒的场面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讲文明、讲卫生、讲情义、讲道德的喝酒方式,一人一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喝就不喝,不再相劝。醉酒的少了,闹别扭的少了,出洋相的少了,谁也不缺那点酒,何至于因为那点酒而伤了和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攻坚五问”大调研大讨论
   第4版:民生
   第5版:社会
   第6版:阅读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老滕县 旧梨园
步韵徐宪文先生 《诗趣》三首
轮 酒
滕州日报荆泉7轮 酒 2021-03-17 2 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