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滕州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09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家大院史略
官府授匾:乡饮大宾
生家大院史略 朱磊 王洪坤 昔日前庭后寝建筑面积近5000平米的北方庄园,到如今只剩下形单影只的几间老屋,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此刻,斜阳浅照,晚风徐徐,小院静谧安然,唯有那棵百年黄杨古树在轻轻摇曳,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大院的前尘往事……

  在滕西前李店村,有一处具有明清时期北方民居风格的建筑。虽饱经风雨,历尽岁月沧桑,只余几间老屋,且墙面已渐斑驳,但仍见青砖黛瓦,花边滴水,正堂圆柱,并嵌有砖刻石雕,纹饰精美,用料考究,给人以质朴浑厚、庄重典雅之感,体现出当年其主人家资殷盛,身份不凡。

  这几间老屋就是当年在鲁南地区闻名遐迩的生家大院遗址。昔日前庭后寝建筑面积近5000平米的北方庄园,到如今只剩下形单影只的几间老屋,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此刻,斜阳浅照,晚风徐徐,小院静谧安然,唯有那棵百年黄杨古树在轻轻摇曳,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大院的前尘往事。看着这充满历史气息的院落,笔者不禁好奇,有多少大院的故事在不断传扬?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往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

  

  妙手仁心 家学渊源

  

  在滕州,提及生氏接诊行医的事迹,人们无不交口称赞,特别是颇有些神秘色彩的生氏正骨术和生氏正骨膏药更是口碑载道,名震鲁南。生氏医术为生氏著名医生、其第十一代祖生作梅先生所创。生作梅,字百魁,清国子监学生。据《生氏族谱》记载:“生作梅,自制膏药,善接骨术,常合药以疗人跌打损伤,最验者为膏药一方,随其所患,施以手法,加以药力,能使所伤筋骨仍复于旧。”生作梅首创“济生堂”堂号,在滕西望冢村悬壶济世,坐堂行医。“济生堂”乃取“普济众生”之意,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不分贫富,接济众生,堂号彰显生氏行医之宗旨,迄今已三百余年。生作梅之子生志元,之孙生霞,之曾孙生文敏,四代行医,口手相授,使接骨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发家李店 兴建大院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作梅曾孙生文敏携全家迁居滕西前李店村,继续沿用“济生堂”堂号,接诊行医,救人济世。时至清光绪中期,生氏家族的家业渐大,家境空前富裕,生文敏的五个孙子:生裕性、生裕情、生裕恂、生裕恩、生裕爱开始建设生家大院,五位叔兄弟聘请良工巧匠施工建造。砖雕的设计与烧制者来自曲阜,石材与石雕取自邹城,木雕由当地木匠世家奚木匠精雕细刻,建院形式以四合院为基础,坐北朝南三进院,同时沿袭古代前庭后寝的建筑风格。三座小院相对独立,之间又相互联通,内设多个圈门和廊道。三个大门楼外观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建筑之考究显赫一时。后来生克一、生克中、生克诚等生氏后人又不断扩建,生家大院成了驰名一方的庄园式建筑。

  三个大门里的主人共用“济生堂”堂号,轮流坐堂行医,接诊看病售膏药。当时,老祖规定按月算周期,三大门依次轮换,每家开门十天对外接诊,机会均等,不偏不倚,月底结束,下月重新轮换,其余二十天或农事或经商,如遇灾民逃难,需慈善救助,谁家开门,谁家施舍。民国后期,三大门所用堂号有细微区别,三大门传承代表人分别是生昌鉴、生昌鸿、生昌隆,在保持原“济生堂”堂号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称为“济生堂东记”“济生堂中记”“济生堂西记”。

  

  乡饮大宾 官府授匾

  

  生家大院主人恭亲睦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坐堂行医,颇受尊敬。

  乡饮是古代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一种宴乐活动。一般都选德高望重的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每年举行一次此活动。据生氏后人生茂泉先生介绍,当时东门主人生裕爱是位乡贤,德高望重,官府授他“乡饮介宾”称号。西门主人生裕性是同治年间的贡生,同治七年(1868年)郡试第一名,是知名乡贤,他授徒四方,传礼学,讲儒家学说,暮年以资贡成均,邑令行乡饮礼,举为大宾,成为德高望重的长者,因此官府授予他“乡饮大宾”称号,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乡饮大宾”虽不是官衔,但可以穿官服,骑马坐轿,每年都会参加省府和县衙举办的庆祝酒会,各级官员要给“乡饮宾”们敬酒祝贺。官府还专门制作一块匾,上书“乡饮大宾”悬挂于大门之上。因“乡饮大宾”之缘故,在中门和西门之间又增建一处大门,名曰“匾门”,以示光耀门楣。

  

  捐修城垣 弃医修志

  

  每一个名门望族的发展历史都犹如一部皇皇巨著,既有曲折感人的家族传承故事,也有深明大义、令人感佩的英雄事迹。生氏也是当时的名门大户,除了继承祖业治病行医之外,生氏族人还参与了抗倭寇、保滕县、助剿顽匪申宪武、款待即将奔赴战场的志愿军战士等重大历史事件,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特别是生氏兄弟修葺城墙、弃医修志的感人事迹,更是被人们广为传颂,赞誉有加。

  二十世纪30年代,倭寇侵占我国东北后,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国难当头之时,家乡名贤挺身而出,保家为民,率先垂范。鉴于当时滕县城墙年久失修,翰林高熙喆提出捐资修补城墙,以御日寇进犯,得到生氏兄弟的积极响应。在高熙喆所撰《生允之墓表》中,有“余时涂塈四墉,君惠然以来……面目黛黑,额皲瘃,烈日暴烁,弗怠也”的描述,记载了生克中(字允之)在施工现场亲力亲为的场景,生氏后人保家卫国的殷殷之心于此可见一斑。而后在1938年的滕县保卫战中,装备窳劣的川军将士凭借坚固的城墙,以血肉之躯阻击火力强大的日军,激战四天,为台儿庄战役的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并最终取得大捷,捐修城垣诚可谓功不可没。

  生氏兄弟弃医修志,保护传承滕县地域文化的事迹,同样令人景仰。德不孤必有邻,杨其东先生在《滕州文献志》里对生克中所撰写的《滕县续志稿》四卷有这样的描述:“民国七年,生克中迁居城内七窎弯,与高太史对门而居。行医之暇,常阅读县志,忧道光至民国数十年史料遗失,遂主修县志……”为修县志,高熙喆记述他“遍读《通鉴》《二十四史》,旁及诸子百家文集暨史外书”,旁搜远绍,爬梳剔抉,字斟句酌,严肃考证,期间虽遭受连年兵燹、时局动荡、父亲去世等国难家忧,但是他潜心修志,意笃志坚。1930年,生克中用自家多年积蓄,使得《滕县续志稿》四卷正式铅印出版。

  1933年,新成立的县志局推选清末翰林高熙喆续修滕县志,生克中是其重要帮手。由于长期伏案修志,夜以继日,劳神费力,生克中积劳成疾,于1934年六月初三突然发病,医治无效,当晚就撒手人寰,抱憾而去。当时生克中、高延柳(高熙喆次子)、杨知性已编辑完成《续滕县志》卷四,未及付梓。高熙喆悲不自胜,在《生允之墓表》中沉痛写道:“焉得耐久之朋,如允之其人者?”

  生克中的三弟生克昭,深受大哥的影响,热心修志事业,他决心要完成长兄的未竟之业。高翰林在《生氏藏书记》一文中记述他“然性好书,乘铁辎南至吴越,北走京师,数千里市以归。”时任滕县史志办主任李广星在《滕县史话》中详述:“生克昭渊雅好古,看到续志无金石之门,决心补上……往来数年,搜集到出土的周金文、汉印、汉晋唐宋画像碑碣拓本等不少文物,详加考证后,作为《续滕县志》的卷五。为了保证志书质量,生克昭往返于京津之间,聘请专家学者审稿……最后,由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写书名。”倭寇猖獗,兵荒马乱之际,生克昭背井离乡,孑然一身,远赴京师,于民国三十年在北平法源寺自费刻印续志,他亲自刻金石志,1944年终由中华书局的詈瑞亨印刷出版,共印书60部。生克昭弃医修志,历经厄难,矢志不渝,耗尽私产,以致晚年穷困潦倒,孤苦落魄,1975年病死于异乡,着实令人叹惋。

  今天看来,滕州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鲁南小城,文脉延亘未绝,千年弦歌不辍,文化烟火不灭,真的庆幸有一批像高熙喆、生克中、生克昭等一样的名贤义士,披肝沥胆,丹心碧血。他们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或皓首穷经,黄卷青灯;或耗费私产,舍身忘己;或踽踽独行,执着坚定;只为小心呵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其所作所为,感天动地,善莫大焉!

  

  三百余年 薪火相传

  

  据《滕县志》《滕县卫生志》记载,滕县生氏膏药因药效奇验,旧时“四方行旅过滕者,无远近争市之”。可以看出生氏祖传医药医术在当时已经名声大噪,颇受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昌隆父子在城关公社医院设骨科,生昌鸿在姜屯公社医院设骨科,另有生氏族人分散在李店等村诊病熬制膏药者。生氏后人继承祖业,薪火相传,三百余年赓续不绝,久盛不衰,已历经十代传承。

  据生氏正骨传承人介绍,“生氏治疗骨伤分两步:一是正骨,二是治疗。”正骨之前必须先诊断骨伤情况,因伤势不同而采取不同正骨方法。诊断又分为望、闻、问、量、摸、比六诊,接下来是正骨,正骨多采用徒手整复法,归纳为“相其形,顺其势,伸其短,纠其偏”十二字诀。正骨之后就是治疗,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施救,手法要稳准巧快,复位后再在伤处贴生氏正骨膏药;第二步是在伤处打上夹板固定,再配以内服药。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生氏膏药精选地道优质上等药材,遵循古法炮制,按春夏秋冬四时掌握火候,不省人工,不减物力。熬制的膏药必须“黑如漆,明如镜,冬天不脆,夏天不流,贴之即沾,揭之易落,膏质细粘而不散,而且还能反复多次使用”。三百多年来,生氏后人秉承勤俭持家、救人济世的良好家风,丹心厚载,誉满杏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生氏正骨术和生氏膏药已被列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生氏医术这一国医精华的传承、弘扬和保护意义非凡,也让生氏后人传承先人技艺、光大祖传医术的信心满满,豪情满怀。几百年来,滕西生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后人散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为让子孙后代有根可寻,有梦可期,2018年,生氏族人成立了家族联谊会,2020年10月20日,欣闻以生氏正骨术和生氏膏药为主要内容的生家大院“医药文化馆”业已落成。有赋赞曰:

  鲁南大地,滕邑名院,南梁一水,北依龙山。吾族生氏,自晋迁兖,由兖至滕,六百余年。始祖讳牢,子孙繁衍,望塚沃土,美好家园。生公百魁,创堂首先,善接骨术,膏方灵验。口手相授,世代相传,勤斋念宜,发家李店。教子有方,克勤克俭,叔侄共谋,高墙深院。乡饮大宾,官府授匾,继志成城,捐修城垣。耕读传家,历世医缘,弃医修志,史册炳然。手刀布,助婚表;广教育,置学田。养恤抚孤,陈氏雪南,栖流周急,畹九少年。抗击倭寇,保卫滕县,助剿顽匪,闫村之战,保家卫国,款待志愿。家国情怀,历史贡献。喜逢盛世,修缮复原,普济众生,追慕思远。兴我医术,文保建馆,名垂青史,子孙永念。

  (此文承蒙生茂泉先生提供大量资料,并作最后审阅。特此说明并向其致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专版
   第4版:文化
   第5版:民生
   第6版:社会
   第7版:滕州风物
   第8版:公益
生家大院史略
滕州日报滕州风物7生家大院史略 2021-05-09 2 2021年05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