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妖言惑众”的滕州名士眭弘

  正所谓“地灵人杰”,滕州名士众多,墨子、鲁班、奚仲、孟尝君等,一直为今人所津津乐道。但有一个滕州籍古人,却总被我们有意无意的遗忘,鲜有提及。他,就是汉代名士眭弘。

  眭弘,班固在《汉书》中这样记载他,“眭弘,字孟,鲁国蕃(今滕州境内)人也。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上奏赐、孟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都受死刑。”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眭弘跌宕起伏的一生:少年孟浪,青年得遇名师,学业有成,成功逆袭的他,中年成为大汉朝掌管玺及虎符及授节等事的“符节令”,晚年获罪被杀。

  眭弘是因何“妖言惑众”而获罪的呢?让我们先来看《汉书》《资治通鉴》都曾经记载的三件奇事。

  第一件,汉昭帝九年(公元前78年)正月,在今天的山东泰山、莱芜交界一带发生了一件怪事。当地百姓突然听见泰山南边传来嘈杂的人声,似乎有上万人聚集在一起大声说话。大家觉得奇怪,决定去一探究竟。到山坡附近一看,却连个人影都没有。令人惊异的是,不远处的山坡上新立起了一块巨石。石头高一丈宽五尺,周长需要四十八个人才能合抱。有好事者拿来农具来挖土,发现巨石埋入土中有八尺,下面还垫了三块大石头。而且,巨石立起来之后,天天有数以千计的白乌鸦聚集在旁边,很是聒噪。第二件,鲁地昌邑(今巨野)的社庙前,有一株枯倒的树自己立了起来,复活了。第三件发生在皇家上林苑里的事更是稀奇,有一株枯倒的大柳树也立起来活了,要命的是,柳树叶上被虫子啃出了五个字,“公孙病已立”!

  这三桩怪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传了出去,朝廷早已接到了奏报。那些博学的史官们可是伤透脑筋,在实在搞不懂这是什么征兆后,大家集体选择了沉默。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请人上书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就是眭弘。眭弘讲了一段石破天惊而且非常“要命”的话:“石、柳皆阴类,是下民的象征,泰山是岱宗中最高的山,是王者易姓向天祭祀祷告的地方,现在大石自立,僵柳复活,不是人力所为,这是有平民做天子的预兆。先师董仲舒有言,即使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的国君,也不妨碍圣人的受命。汉家是尧的后人,有传国的命运。汉帝应寻找天下贤人,把帝位禅让给他,而退下来自己封地百里,顺承天命。”让执政者主动让出政权,即便是今天,这话听来都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在等级森严的汉代。结果可想而知,当时掌握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很生气,当即以“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死了他,与他一起被处死的还有帮他上书的一名叫“赐”的官员。

  看到这里,我们一般觉得眭弘应该是死得不冤,“妖言惑众”这罪名也挺配他的。但问题是,后面的事情发展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五年后,年仅16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病逝,昌邑王刘贺被霍光立为皇帝,这位当了27天的皇帝,被霍光统计做了1127件荒唐事后被废,他也就是海昏侯大墓的主人。最后一个被霍光扶上皇位的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被逼死的太子刘据的亲孙儿。这位祖父母、父母皆自杀或被杀,在狱中侥幸逃过一劫,流落在民间的“平民皇帝”有个不寻常的名字“刘病己”(后改为刘询)。“公孙病已立”在这里仿佛终于有了答案。

  后来,“公孙病已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谶语之一。而“料事如神”的眭弘,不是被人嘲笑率真与迂腐,“不量浅深,危言刺讥,枢怨强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就是多言其“推阴阳言灾异”。却始终没有深究眭弘这样做背后的深意。我们认为这是有失公允,历史欠滕州人眭弘一个公道。

  当我们重新认真审视这段历史记载时,不免要问:“眭弘难道不知道自己上书的后果吗?”如果他不知道,替他上书的“赐”也不知道吗?他们难道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吗?一定不是。我认为他们比那些后来读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结果——“死”。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冒死上书呢?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朝局。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民生困苦。特别是“巫蛊之祸”,导致大量政治上层人物被杀,国本动摇,前后将近四十万人受到牵连,一时人人自危,统治者的威信受到很大挑战。太子刘据的自杀让汉武帝多年培养的接班人计划落空,最终导致后来的霍光专权。汉武帝下达轮台罪己诏,开始反思并调整其执政策略,减少军事行动而将注意力更多转向“富民”。可惜不久,汉武帝逝世,8岁的刘弗陵即位,霍光专政。这时的大汉王朝进入了一个“主少国疑”“权臣当政”的思想、政治都极其动荡的时期。历史没有记载眭弘在这一时期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我们从他的那番上书言论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大汉政权合法性已经饱受质疑,以及他对“苛政猛于虎”的愤懑之情更是暴露无遗,当然也不难读出他可贵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如何化解这一政局危机,眭弘也给出一个“和平革命”方案——禅让,而且是皇族内禅让。既是“平民”,又符合皇族禅让条件的,只能是“公孙病已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眭弘甘愿付出生命,“为民请命”“为民疾呼”成了他的最终选择。当我们重读《汉书》对他的记载时,我们应该明白史学家班固的一番深意。一个“少时好侠,斗鸡走马”的“坏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不知趋利避害的迂腐先生,读《春秋》知大义的他,更加懂得家国情怀。正是在班固笔下,眭弘使“任侠好义”“有责任担当”的滕州人形象在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闪烁起人性的光辉。

  其实,从历史记载中的三件奇事,我们也能窥见历史的端倪。首先这是三个孤立的的事件,是眭弘的一番解释有意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这三个事件有真有假。“泰山怪石”“白乌鸦聚集”“枯柳复活”这些事件应该是真的。今天的峄山一带依然多有怪石林立。白乌鸦现在虽少见,但在我国的华北、韩国、日本都有发现,只是大批聚集确是一大奇观。对于“枯木逢春”,更是不足为奇。“虫子啃字”是否能够做到呢?当然可以,通过在树叶上用蜂蜜等特殊液体写出字来,引导蚂蚁等小昆虫啃食,相信古人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再看看“公孙病已立”这五个字。“公孙”是黄帝的姓氏,“公孙病已立”就是“黄(皇)帝病已立”。这么明白的意思,眭弘不可能看不懂此中的玄机?没有明说,一是他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二是引导人们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自己发现的才更加深信不疑。三是顾忌一旦讲明白,会危及刘病已的性命。不过,后面事情的发展,确如他谋划与引导的一样,这应该是最令人称奇的地方。

  同时,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三件事中有两件出自眭弘的老家鲁国。翻阅史书,我们还发现,誓死保卫刘病已的狱吏,后来成为大汉丞相的丙吉,也是鲁国人。年轻时流落民间的汉宣帝刘病已,同样喜欢斗鸡走马。特别有意思的是,眭弘死后五年,汉宣帝(刘病已)即位,就征召眭弘的儿子为郎。这应该就是对眭弘的正式平反。综合这些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可以推测:眭弘是太子刘据、卫氏家族的同情者和坚定的支持者,是“平民皇帝”刘病已忠诚的幼年保护者与引导者,他更是“公孙病已立”这一事件的谋划者、参与者、行动者。当然,眭弘为之牺牲的刘病已最终也没有让他失望,“汉宣中兴”,大汉王朝达到了历史最鼎盛时期。滕州人眭弘在大汉历史上留下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城事
   第4版:专版
   第5版:民生
   第6版:阅读
   第7版:荆泉
   第8版:时代楷模公益广告
“妖言惑众”的滕州名士眭弘
淫逸与败亡
汤显祖的痴迷
滕州日报荆泉7“妖言惑众”的滕州名士眭弘 2021-07-08 2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