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了治理好整个国家,唐太宗在任皇帝期间每年都要对官员们进行政绩考核,评定等级,以促使朝廷官员们廉洁做官,提高官员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老百姓办事。考核和评定等级事关朝廷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涉及官员们个人切身利益,因此大家都感到十分紧张,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害怕自己评定等级太差而受到影响。为了将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好,李世民就安排考功员外郎卢承庆负责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评定等级工作。
有一年,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遇大风而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损失了漕运的米粮。事情发生后,这位官员却很淡定,没有去争辩。他认为,反正运粮的船只沉没了,结果就是那样,辩解也无益,也不是一次辩白而能为自己开脱的。卢承庆看到这个情况,就按自己的见闻、理解做出了判断,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针对这样的结果,运粮官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这倒大大出乎卢承庆的意料,若这件事发生在一般的官员头上,早就会大吵大闹,要给自己找出一千条不是理由的理由。后来,卢承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当时的各种情况,特别是欣赏运粮官员淡然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等。”而针对这个再次评定的结果,这位运粮官仍然很淡定,既没有流露出高兴的神采,又没有说出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更加赞许,最后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等。”
与人相处,不争的人看似吃了亏,其实这就是一种大智慧,还体现了一种胸怀,一种自信。不争,才能把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事不争执,是取得胜利的另一种好方式,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遇事不争执,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