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 黄浦江畔,金桂飘香,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0日落下帷幕。六天来,“四叶草”形状的国展中心人潮涌动,不远万里而来的参展商在此展示产品、洽谈合作、签约订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本届展会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按一年计,第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进博会持续走红,靠的是各国看到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信心,疫情环境下,对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不减热情,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殷殷期待。
从乐高悟空小侠套装到如胜牛奶榛子巧克力套装、从“空气胶囊”到AI智能清洁机器人、从医药企业的多个“进博宝宝”到适合婴幼儿上雪道的滑雪板……大量企业将新品选在进博会这一平台首发。在有新品推出的展区内,人头攒动,大排长队。
展示、洽谈、对接客户、布局市场……这个平台的背后是如大海般广阔的中国市场。展品变商品、爆款品,参展商变采购商、投资商,在这里有无限可能。
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集中亮相,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回头率”超过80%,企业展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数字的背后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产出率,“买全球、卖全球、惠全球”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趋势的当下,“绿色”“创新”“可持续”也成为进博会引领的消费新潮流。植物肉、“绿色零排放”赛车、智能塑料瓶回收机……从进博会走向中国、传递到世界的,不只是商品,更有崭新的消费理念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开放——这个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印刻在进博会整个办展实践中,而企业对于进博会影响力的信心也恰恰来自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和志耘说,进博会见证了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魄力和决心,让全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和能力。
意大利《日报》网站报道指出,进博会是中国持续推进全球化的缩影。
本届进博会上,有90家来自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带着蜂蜜、咖啡等特色商品参展,进博会帮助他们省去中间环节,将产品与中国市场直接对接,从而帮助这些国家直接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
世界看到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艰难,不少国家经济社会深受疫情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每年举办进博会,打开本国市场,将全球优质的产品、服务“请进来”,在服务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多机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