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月17日电(记者 王学涛 解园)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朔州市发掘了400余座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此次发掘地点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该墓地出土的东周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器型种类丰富,以陶带耳罐最具文化特色,应为本地土著文化器物,此类器物年代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早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振华表示,根据以往学者推断,这一本地族群很可能是战国时期长期活动于赵国北方的楼烦部落的一支。
秦汉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偏室墓和土洞墓3种,年代从秦汉之际延续至新莽时期。秦汉墓出土的主要随葬器物是折腹罐,浅盘口陶壶上腹部饰三角形暗纹,下腹部戳记有“马邑市”三字,为秦汉之际官府设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常见的标记,学者推测秦汉之际朔州地区兼具东周三晋文化遗风和秦文化因素。
高振华表示,这次发掘的后寨墓地,为研究北方长城沿线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墓地布局、墓葬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