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儿子给我网购来了《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一书,读后获益匪浅。
我和爱人双方父母已先后去世,岳母大人是最后一位走的,且也是唯一的脑萎缩老年痴呆患者。记得在最后的一两年里,她尽管饭量未减,但体重却持续下降,枯瘦如柴,面部也变了形。更让人难受的是,她已失去了记忆,不认得人了,见谁都喊“哥”或“姐”。在这种情况下,去看望她时没有了嘘寒问暖的交流,只有面面相觑和扭头流泪的份儿。
没有想到的是,有人在十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而且还出了书。《她们知道我来过》这本书就是作者(志愿服务者)深入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历时十年,对近百位高危(高龄、有生命危险)奶奶的关怀的真实记录。作者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无助的一群人,80岁以上,身体极度衰老,许多人脑萎缩老年痴呆,甚至没有记忆和理性。在一般人看来,她们不过是死了没埋而已,其生存已毫无意义了,但在作者看来,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这不仅是对她们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敬意。更何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美德,更是责任。关爱她们,就是关爱整个生命,关爱未来的我们。
基于此,作者不是把关怀这些临终老人当作简单的志愿服务来做,而是自觉跟一两千万有老人的家庭联系起来,将其当作“志愿工程”来做。他试图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找出更多的关怀方式,最终把它整理出来。这样的话,只要家里有80岁以上的老人,当他们记忆力减退的时候,有痴呆迹象的时候,精神抑郁、精神分裂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了。《她们知道我来过》归纳出了一条条关怀高危老人的技巧与方法,让人受用不尽。
比如,请细心去找能让高危老人高兴的一句话,而这样的话还是对他(她)一生的一种“肯定”,以后的日子可以反复地说,老人不怕重复!
作为子女,请为高危老人至少做一件让他(她)特别感动的事情,这样他(她)就不会在心灵脆弱时再去怀疑亲情。
小孩,老歌曲,这是高危老人生命力以及记忆力的刺激源,如果可能,让老人经常接触这些刺激源吧。
……
这就是能让高危老人幸福的一把把金钥匙。掩卷沉思,我觉得这本书里的奶奶们是幸运的,她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能遇到作者这样的志愿者,用最真诚的关爱去陪伴她们。
那些即将需要我们去陪伴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会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们沟通,懂得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未来的我们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陪伴更多老人轻松走完最后的时光之后,也会有更多人用同样的爱心来陪伴我们去经历那些终会到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