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最热闹的要数元宵节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千百年来,每到元宵之夜,花灯闪烁,焰火如阵阵星雨从天而落,尽显繁华盛景。如今的元宵节,白天锣鼓喧天,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精彩纷呈,热闹非凡,晚上火树银花,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流光溢彩,更是盛况空前。
尽管现在过元宵节吃的喝的越发丰盛,玩的乐的花样更多,然而我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元宵节。在我小的时候,虽然物资匮乏,可精神生活依然丰富,小孩子们自有自己的乐趣,所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大约过了正月初十,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开始聚在一起,将过年时收集到的未爆的火鞭剥开,取其火药,用废旧书本子、报纸卷成长长的一根,我们称作“嘀了机”,等到正月十五的晚上燃放。元宵节这天,母亲中午开始捏面灯,一般捏十二个,代表十二个月,放在笼里蒸。据说,通过面灯里面存的水,可以预测一年中哪个月份雨水多,哪个月份雨水少。同时,还要捏一个龙灯,放在盛粮食的大缸上面,代表着五谷丰登。
太阳落山不久,我就会催着母亲点面灯。母亲用火柴棒缠上棉花做灯芯,灯里倒上豆油做燃料,点着后让我们端着到院子里、屋子里各个角落照一照,还要照照自己的眼睛,说是可以保证一年不害眼病,然后每个门口放上两盏。这时候再把大门口挂着的两盏灯笼点着,我们就挑起各自的小灯笼,来到大街上,燃放我们自制的“嘀了机”。这“嘀了机”别看是土制的,点起来也是电光闪闪,不亚于现在的“仙女棒”“小神鞭”之类的。那时候,不论是门口的大灯笼还是小朋友们挑的小灯笼都是用纸糊的,有的是我们自己糊,有的是家长帮忙糊,灯笼红红绿绿,形态各异,煞是好看。还有的家长图省事,直接用萝卜刻盏灯笼,不过这样的灯笼不防风,容易被刮灭。小伙伴们凑在一起,比一比谁的灯笼更好看,谁的灯笼存在着不足,在比较中相互学习,以便来年进行改进。我们挑着灯笼满街乱窜,偶尔来到谁家,还会收获一些好吃的,这是大家玩得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家长对我们没有限制,我们可以肆无忌惮。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饮食、娱乐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创新,但是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元宵节的文化因子已经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它象征的团团圆圆、和谐美满始终是我们割舍不断的情愫,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传统习俗也必将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传承,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