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发源于东部山区,穿山涧越平原,汇入微山湖,流经百余里,几千年来,把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共同体,用一条河分成两块,从此就有了此岸和彼岸,留给人们一道填空题。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智慧,绕过阻隔,避开艰险,建立起一座座桥。荆河,在流经的途中,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大约建有各种桥梁50多座,它连接了分割的空间,让两者相伴相依永远亲密。这就是人们给这道填空题的满分答案。
自从有了江河、沟堑,人们为了与彼岸连接,便在上面建桥。一开始有简易的独木桥、浮桥、漫水桥、朴实的石板桥,发展到稳重的钢筋混凝土桥,美观的拱形桥、时尚的斜拉索桥,还有公路桥、铁路桥、黄河大桥、长江大桥等。连接珠海、香港、澳门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为了不影响大型船舶的通行,还有开凿类似连接两岸的隧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桥的结构造型也在推陈出新。因而,桥为人们确定了方向,指引出路,给予希望,桥也就有因人而建,服务于人的功能;人也就有因桥而强大有为,也就对桥充满感激和敬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荆河两岸连接的纽带本来就少,我家却又在荆河南岸的农村,从在荆河北岸的县城求学,直至在县城工作,尝尽了没桥的艰苦和有桥的喜悦,深知桥的重要。这些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桥,使我联想到很多无形的桥。
血脉相连的亲情连接了个体与个体,衍生出家庭、族群、部落、氏族,血缘是最早的桥。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声呼唤也是桥;志愿者善意的爱心是桥;援助世界各国的新冠肺炎疫苗,是友谊之桥;两个陌生人彼此靠近,让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渐渐熟识,甚至相知,这都是桥的功劳。
我不知道,是这些无形的桥给予早期人类的启示,才有了横跨江河的真正意义的桥梁的诞生,还是现实启发人类建造更为多彩的无形的桥?更多无形的桥,存在于烟火俗世之中,朴实却牢靠。
一个爱茶的人,可以通过这份爱好,结识很多同道,一杯氤氲香气的茶,可以找到温暖的人生,茶便成了桥;一个热衷书法的人,可以借助这份执着,获得较高的造诣,使一个普通的人走向艺术的殿堂,书法便是桥;一个人的心灵抵达另一个人的心灵,书籍是更便捷的通道,所以书便是桥;一支旋律奔赴真善美,渴望纯真的灵魂,体味共鸣和接受洗礼,音乐便是桥;一对幸福的人,此生不再孤单,搭建世间最为温馨浪漫的美丽情愫,让生活充满甜蜜,爱情便是桥;行走在世间,两个陌路人在感觉上的投合,无比向往的彼此一见如故,或者心有灵犀,堪称是一座神奇的桥;搭建在两个心有芥蒂的人之间,架设在敌视和对垒的对方面前,修复残缺,使双方变得和谐与亲密,沟通和理解便是桥。
2022年,在新冠肺炎持续蔓延的非常时期,中国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体育健儿,他们喜笑颜开,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团结向未来的气氛。他们带来的是理念,是信息,带走的是美名、是留恋、是友谊。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是架起世界和平友好的“金桥”。
当今社会,国际风云变幻,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某一种观念,很容易将天涯拉近至咫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人可以相互走近,彼此靠拢。我认为态度和观念是跨度惊人的巨型桥。桥凭借无私与博爱的形象,浓缩成大爱和至善的符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慷慨解囊,投资行善,建起一座桥,便可造福一方百姓。荆河上的桥,是我最初见到的桥,受益最早的桥,感悟至深。所以,桥在我的心目中,它是横卧的丰碑,是沉默的舞者,是无声的黄钟大吕,也是立体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