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东侧半山腰上有座护林房,护林房里住着老王。且来听听老王和大山的故事。
老王名叫王书友,是土生土长的一位山里农民。老王其实并不老,刚刚六十岁出头,只是多年的山野生活风吹日晒,使他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了些。
守护大山、乐于助人的护林员
龙山有美景,山自高峰向东北蜿蜒起伏数十里,像一条昂头而卧的巨龙,滕州八景之首“龙岭晴云”就出在这里,整座山有着“滕州后花园”之称。20年前,老王成为一名龙山护林员,和妻子一起搬到护林房,在这里安了家,开始日夜守护这座大山。
老王的护林房建在盘山道“好汉坡”陡坡的上沿顶端,蓝色屋顶,篱笆墙院,院外一盘石碾,三架石凳,还有一只大黄狗,一片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也成了龙山风景区游人的固定落脚点。经常会有游人来这里坐下歇歇脚,讨碗茶水,老王夫妇总会乐此不疲地招呼,倒水、拉呱,顺便一本正经地宣传进山规定和注意事项。有时候,老王还会给游人介绍山里的景点典故,讲讲山中古老的传说故事。讲者讲得身心投入,意犹未尽,大山故事道不尽;听者听得津津有味,身临其境,消除了登山的疲惫。
守山护林是老王的主业,业余救援是他的副业,因为常有人在大山里迷路。每次听到求救声,老王都会迅速跑去查看,提供帮助,送迷路者安全下山。老王熟悉山上的沟沟坎坎,石崖峭壁,那一径一道都牢牢印在他的脑海里。
帮助家乡建设纪念馆
见到老王之前,亲戚对我说,龙山护林员老王,不止守护大山,还很热心,搜集了不少当年的历史资料,为村里布置知识青年图片展览馆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王的家在龙山脚下的冯庄村。50多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外地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背着行囊来到村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一段上山下乡之路,把这里变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倾注青春、发展建设。当年的老王对知识青年们很是敬佩,点点滴滴的事记忆犹新。几十年来,老王孜孜以求地查找各种文字、照片资料,积累记录着他们当年的足迹。
几年前,龙阳镇为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毗邻龙山风景区的冯庄村建设了“滕县知青纪念馆”,是全市第一所知识青年记忆主题纪念馆,成为全镇共产党员淬火提质基地,给来景区游玩的人们增添了参观红色记忆的一个景点。
村庄建设纪念馆,老王是铁杆粉丝,忠实拥护者、支持者、参与者。纪念馆落成揭幕仪式那天,他作为村民代表致词,见证了“滕县知青纪念馆”的开馆,这是他人生中感觉最自豪、最荣耀的一件事。
老王说,在那个“走进龙阳心发凉、到了冯庄泪汪汪”的贫困年代,离开城市的知识青年们在这里安顿下来,凭着一腔热血,天当被、地当床,星星当电灯、篝火驱寒风,栽树绿化龙山,翻挖扩耕土地,修池塘建水库,轰轰烈烈战天斗地,誓用青春和汗水让山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村民永远忘记不了他们所做的贡献。弘扬传承他们的事迹,是我一辈子的盼望,现在终于实现了。”
笔者参观了“滕县知青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的真实记录,使我深刻体会到当年的事迹就是一曲青春之火的壮歌,也完全理解了老王深藏心底的情结。
多才多艺的草根“音乐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冯庄村50周年之际,老王创作了歌曲《上山下乡永难忘》,献给在冯庄村上山下乡的景波、陈小波等二十几名大哥哥、大姐姐们。“回首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杆杆红旗多鲜艳/是党让俺下乡来龙山/啊!龙山龙湖写诗篇/战天斗地换人间,换人间/善良的老妈妈帮我缝补破旧的衣衫/勤劳的老爸爸教我锄禾手把手地练/啊!广阔大地练红心,上山下乡永难忘/一颗心把我留在了小山庄……”让故地重游参加50周年聚首的知识青年们听得泪流满面。
老王说,现在的龙山漫山绿色覆盖,冯庄村更是美丽乡村。作为一个生在龙山、长在龙山的农民,亲眼看到冯庄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着特殊的感情。2017年,老王参加了枣庄市举办的“新型农民培训班”,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看着今日乡村的发展,想想龙山的过去,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他心潮澎湃,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美丽的龙山我的家》,由滕州市艺术家协会的孙友银老师谱了曲,之后录制了《美丽的龙山我的家》MV音乐视频。演唱者老王嗓音浑厚洪亮,感情满满,标准的男高音,透露着十足的草根文艺范。
我说:“老王,你长期扎根龙山,沾了山清水秀的灵气,浸了大山厚重的文化,滋养了你这个有才的人。”老王红了脸,连连摆手,说:“有才可不敢当。有自己喜欢的事可干,有自己的心愿可想,足矣。”这种追求始终明媚着老王心里的阳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肩扛守山护林的责任,怀揣一颗向美好奋进的心,老王对龙山满怀热爱,就像他作词并演唱的《美丽的龙山我的家》一样,“美丽的龙山多可爱/唱出我们的新时代/龙山龙湖似爹娘/龙脊龙背龙精神/好山好水好地方/天涯海角永难忘……”歌声悠扬传向四方,不仅是一曲龙山美景的写照,更是一首乡村振兴美如画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