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报道
本报讯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把工件参数输入操控系统内,数控机床便按照程序设定工作起来,实现了智能化加工生产。“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总产值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增长28%。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公司能取得如此业绩,离不开我们一直以来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慧彬如是说。
威达重工公司是我市一家“老牌”机床生产企业。面对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任务,该公司在做好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建立长效人才成长、激励和技术交流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在企业内部涌现出一批年轻的优秀学科创新带头人,壮大了企业的“科技力”。截至目前,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发展到160人,其中专业从事研发的人员达到60人。
现如今,依托人才助力企业增强发展“内核”的例子,在我市不单单有威达重工公司一家。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我市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我市突出引育并重,打造“雁阵”型人才梯队。紧盯产业引才,聚焦“633”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需求,建立企业人才技术需求清单,为企业牵线搭桥、精准引才。深化“项目+人才”招引模式,综合运用项目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累计柔性引进院士、特聘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0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6人。实施“唤凤回巢”行动,设立名校“青鸟驿站”50个,推出云签约、云招聘等活动,每年吸引5000余名大学生来滕就业创业。我市连续3年开展青年人才优选工作,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青年人才280人。聚力本土育才,建立重点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发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学科优势,创新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打造技能大师工作站4家,培养省市首席技师78人。
为搭建高能级聚才平台,我市强化载体建设,深化与中科院、北理工等高校院所合作,创新“一企一院一中心”运营模式,目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14家。加快创新企业培育,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科创联盟,攻关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地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瞪羚”企业16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墨子科创园,引进华中数控、清峦福兴等13家企业和科研团队,北航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列入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墨子科创园入选全省首批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政策和环境的竞争。为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建设,我市优化服务,组建滕州聚智人才发展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创业孵化园区4个。设立总规模12亿元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工业技改基金,累计发放“人才贷”5000余万元,帮助人才解决创业融资难题。加大人才政策激励力度,完善“人才新政17条”,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和高校院所核心研发团队给予50至300万元扶持。每年列支2000余万元人才工作经费,定期评选“滕州英才”“滕州工匠”“滕州金牌技能人才”,形成尊才爱才重才浓厚氛围。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配齐78名人才服务专员,高标准建设运营人才公寓,畅通就医就学绿色通道,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