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善读滕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段修桂《岁月如歌》引言
朱绪龙
~~~荐书人:孟庆丰
~~~—— 品读张炜长篇小说《河湾》
李永斌
~~~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格即人格
—— 段修桂《岁月如歌》引言
朱绪龙

  翻阅《岁月如歌》书稿,眼前浮现作者的音容笑貌,不禁想起文艺界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风格即人格。”

  这是二百年前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之间关系时所引用的一个警句。何谓“风格即人格”?即作品的各种元素所显现的特点,与作者拥有的个性特色,往往是一致的,且在所有作品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作家德艺修养的综合体现。

  考其《岁月如歌》的艺术元素的特点与作者为人处世的个性特色,正好可能与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对号入座”。

  其一,题材宽泛与大度包容。《岁月如歌》所“歌”出的是一篇篇纪实性的散文。数看目录,大至家国纪事,小到一句方言,儿时游戏、求学回顾、杏坛忆旧、地方风物、乡土习俗、台前幕后、文评书序、衣食住行、访师怀亲等,都是着笔的对象。这种题材宽泛、随遇而文的选题方式,让人想起“慈航普渡”的佛家胸怀和大度能容的君子之风,表现了作者的宽厚责任心。解困救急、接受委托、兑现承诺等,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其瘦弱身体下的自行车几乎全为别人转动。身处时尚之中,却是对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的关注与践行,故而目录中多是有关旧事、旧物、旧节,老话、老词,甚至老人等,即使有几个题目透不出“旧”“老”的信息,一读全文,也间或发现不乏岁月的“闪回”或追溯……

  其二,放言翔实与潇洒坦荡。其实,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讲,写什么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写和要告诉读者什么。《岁月如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没把上述一些“旧”“老”题材挥发成为一般性的“怀旧”和“乡愁”之作,而是以小见大,几乎每篇均从不同角度演绎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和风物人情,读者从中领悟到的不仅是什么,什么样,而且还有为什么,历史渊源、社会价值和表现什么等,内容可谓翔实也。

  翔实者,行文详细而真实。详细,得益于对所写对象的全面深刻的认知,厚积薄发,故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读者从那些绘声绘形的描绘、雅俗兼得的叙述、颇似内行的解说和画龙点睛的评点中,就会感受到《岁月如歌》的这种特点,洋洋洒洒、出言无忌的行文使人想到作者略带疏放的潇洒。人之所以能潇洒,就在于心地阳光,没有阴影,胸中装着一个“真实”而自信的自我,故为人能落落大方,坦率自如,为文敢实话实说,真实表达。如果说,材料详细是作品的血肉,真实则是其灵魂。能否真实,是对作者灵魂的检验。作者处理那些“旧”“老”题材,对事对物论是不掩非,对人对己扬善不护短,特别是对“我”的内心感受和表现达到自嗨自嘲、不避拙陋的地步,坦诚得可亲可爱。凡此,正是现实中的作者潇洒坦荡的为人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出生成长到参加工作的过程中,经历的是“养猪时代”“样板戏年代”和“嘴馋的日子”(作者戏称)。对于这样一段特殊岁月,历史学者一度批判多于肯定;文艺家也曾苦于“度”难把握,疑虑重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一反那些批判和疑虑,身处其境的“我”的见闻与感受,却是热闹、浓情、有趣和“诗意”,尽管岁月峥嵘,生活艰辛,然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言:“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何以如此?此无他,来源于对“存在决定意识”的坚信。文艺作品中的真实,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某些批判和疑虑,不过是隔岸观火者的“价值评判”,缺乏“存在”于“彼岸”当事者的真实感受罢了。

  其三,亦庄亦谐与恭谨灵慧。文学是语言艺术。由于作者从小就在乡下泥土中摸爬滚打,不仅了解乡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人情,也熟悉当地的泥土语言,同时忙里偷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加之成年之后受过正规的中文系统教育,且留意时尚文化,故而形成了在规范的文学语言中,引用和“镶嵌”许多了民间语言、文言语汇和时尚用语,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特色。当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所写对象不同,也有少见或不加引用或“镶嵌”的。诸如《1976家国纪事》和几篇序言、文艺随笔等,特别是表现外公和恩师的文章,不论是述评或引证,就规矩严谨,恭敬庄重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与作者日常对待家国政事和亲友长者恭谨庄重的态度是一致的。而有些篇幅,就多见引用或“镶嵌”,其内容,除当地生产、生活的常用术语和特有名称,以及无涉政治的俗语民谚外,给读者印象深刻的则是逗人发笑的逸闻趣事、文言典故和“黑色幽默”,还有镶嵌那些取代往昔同一事物和行为的时尚用语,乃至网络用语,这就呈现出了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这一情形,实际上与作者之于写作对象亦是“隔岸观火”有关,不同的是站在多年后的今之“岸”上,观看当年“我”在其中、时过境迁的“火”,抚今追昔,不免也会作“价值评判”。如何“评判”?既不能写成历史,更不写成论文或大段“今夕对比”,否则,就不是文学或落入旧窠了。而作者,除在夹叙夹议中有两句“不像现在……,而是……”之类语句外,就是“镶嵌”今为昔用的流行词汇,或偶见一两个幽默的“段子”和近于诙谐调侃的描绘,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的则可让人在捧腹大笑或联想中悟出是非正误的“判断”,既有对当年的揶揄,也有对现实的观照。这是最节约笔墨而又有力度的表达,表现了作者聪敏的应变力。

  结论。如果说庄重的外在表现是恭谨,幽默诙谐则看出一个人的灵慧。感受这种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仿佛看到了作者恭谨和灵慧的身影,又不禁想起国人的一句格言:“文如其人。”在这里,这个“人”当然即《岁月如歌》中的“我”,他既是文稿中所有话题的讲述人和作者,又是所见、所想、所行的参与者和当事人。这个曾在“养猪时代”拉风箱烀猪食的孩子,好奇、聪明和俏皮;步入青年后逢上机遇,勤奋好学,热情上进;走上社会,爱岗敬业,包容助人、潇洒坦荡、机灵慧变等。这些品行,既是艺术化的体现,也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他的经历和见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并无刻意的审美追求,却体现了他的人格修养。即使作品时有些许粗疏,庶几与他洒脱中“大行不顾细谨”有关乎?

  最后要说,接作者书稿,约余写序。余反复翻阅,朝思暮虑,三易其稿。初为“亦庄亦谐唱新声”,二稿“歌声中的随想”,均半成而辍。唯佳作者人格,终生难舍,故三稿以“风格即人格”文之。蒙作者同意,并以为引言,与作者和广大读者共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开学季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善读滕州
   第8版:公益广告
7
风格即人格
《人间清醒》
人生如河,适时拐弯
读书延年 杨文军 篆刻
滕州日报善读滕州7风格即人格 2022-09-02 2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