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善读滕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拜读段修桂先生《岁月如歌》
魏公新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沧桑岁月里谱出的高昂之歌
—— 拜读段修桂先生《岁月如歌》
魏公新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陈倩 美编:颜力 版式:赵晓春 邮箱:tzrbfk@zz.shandong.cn

  7

  我和修桂先生老家相距不过二里,属于屋搭山地连边的那种。论年龄我虚长他几岁,若论才学,修桂先生堪称我的老师。近年来支离破碎地在报刊或微信中拜读过修桂先生的大作,这次听说修桂先生选取他部分文章结集《岁月如歌》出版了,我求得一本,爱不释手,恨不得一气拜读赏完。行行铅字好像闪光的金星在跳动,篇篇佳作如醍醐佳肴耐人寻味。眼前浮现一位和善、博才、恭谨、灵慧的学者,以普通话里时而操有家乡方言的口音,亦庄亦谐如数家珍,用一段段沧桑岁月演奏出一曲曲动听的乐章。

  文如其人,美哉!

  美在心灵,美在气华,美在雅俗兼当。

  今天的柳暗花明,“歌”之自然是欢快、高亢;而往昔的艰苦、曲折在修桂先生笔下亦是阳光乐观,如《榆皮的味道》中并不好吃的瓜干榆皮面饺子,先生的忆述都那么满足、美味;再如《过去的年味》,先生叙写的四五十年前临近春节生产队杀猪场景热闹、欢快,确乎“给点阳光就觉温暖”。先生的童、少年正处国民经济困乏时期,少年儿童是没有玩具的,而《打瓦》描述“我”和小伙伴们就地取材的户外游戏活动妙趣横生,同时向如今的教育机构、家长及少年儿童发出接触大自然的呼唤。求学、考试、分配等艰苦曲折的经历,先生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乐观向上。不管是“柳暗花明”还是“山重水复”,先生心里总是充满阳光,眼前一片光明,这是修桂先生阳光人格的体现,给我以心灵的清濯,予习作者以良好启迪。

  《岁月如歌》所写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叙写先贤、恩师对自己的关爱、帮助,表达怀爱、感恩之情。可贵的是将感恩升华、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赓续美德。《春风化雨——追思王牧天老师》情文并茂,其中写道:“王老师助人为乐的大爱之心和高尚人格,对我潜移默化影响,渗透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偶尔有求我帮忙的,我总会换位思考,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王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就会应允全力而为……”修桂先生写人,何偿不是在写己呢?人品、心胸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而又虚怀若谷的格局。正如朱老先生在序中所赞:“在许乡人的心目中,其瘦弱之身下的自行车几乎为别人转动。”这是修桂先生大爱助人风格的形象写照。

  《岁月如歌》美在心灵,还表现在“自嗨自嘲”不避拙陋。《嘴馋的日子》中,“我”多吃了咸豆后不可自控的肠道反应的滑稽自白;《扪虱年代》写“我”逮到虱子扔到同学头上的恶作剧,自嘲为相声中的“马善人”;《我的教师心》有刚被调入政府机关上班时,面对传达室“下马威”的自嘲描述……如此书中多处可见。这与鲁迅先生的自嘲风格是一致的,幽默、诙谐亦是修桂先生坦荡、潇洒的人格体现,正如朱老先生序文中所赞“坦诚得可亲可爱”。

  《岁月如歌》美在气华,表现在恰当地引经用典,更表现在巧当地化用经典。《看椿飘香》引杜甫诗且化诗自吟出“寒浆拌春嫩,清酒累十觞”,勾起香椿之美味。又如《庚申记考》化用《过庭录》“名落孙山”为“得中孙山”,幽默低调地表明“我”考上了大学。引用、化用经典文中多处可见,《静女之约》更直接看出修桂先生深谙古代文学。修桂先生信手拈来巧妙镶嵌在文中的经典哪里来?还不是“青灯黄卷数十载”吗?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高为师也。

  《岁月如歌》还美在雅俗兼当。通书皆见“雅”,篇篇都显“采”。修桂先生乡音未改,故乡的方言也是他的悠悠乡愁。专篇写了《老词儿》:“肥田粉”“洋火”“大哥大”。行文中“俎长”“伙夫”“炮仗”“车脚子”“合撒”“提溜着”“棒子糊涂”“褡包”“硌得生疼”“灯笼裤子”等,此类家乡词汇是先生乡愁的自然流露。近年来,乡土语言逐渐边缘化,引起国家重视,组织专家抢救濒危乡土语言。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会员段修安先生在修桂先生等人的支持、帮助下,经十余年辛苦跋涉,编辑出《乡言证古——滕州俚语初探》,这部融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俚语词典,或许就是我还有我们那一代记得住的乡愁,有种地道、质朴的美。

  修桂先生的童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饱穿暖在那时都是一种奢望,他又是五个姊妹中的老大,能在如此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带领四个兄妹走出家乡,建功立业,实属不易。同龄人经历的他都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经历的他也有切身的感受,这一切都成为他宝贵的阅历和财富。《岁月如歌》是一部记实性散文集,无时无处不散发着正直、果敢、灵慧、博学、奋进、向上的气息,它既是文采飞扬的文学佳著,更是包罗万象的人生百科全书。

  或许,只有修桂先生,才能在这沧桑的岁月里谱写出引发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共鸣的高昂之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读《红星照耀中国》

  自朝涌

  “历雨经风过百年,天翻地覆起一船。红星照耀长征路,旗帜飘扬宝塔山。”读过厚厚的一本《红星照耀中国》,我被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感动了,心中充满对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之情。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作品。全书共12章,书中描述了作者在1936年6月到10月在延安的见闻。斯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他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1937年,本书中译本以《西行漫记》为名出版,轰动国内外。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和共产党人的描写。保安被国民党军队封锁,物资缺乏,但保安人民坚强乐观,充满斗争精神。红军上下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

  让我们来看看革命领导人的衣食住行吧!“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却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尽管他们是处在战区中间,而且他们中间还有个东路红军司令。”这是周恩来的司令部。蒋介石悬赏8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他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家徒四壁,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爱辣”的偏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作者在书中写道:“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手势……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在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这样生活在人民中间,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人民!

  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特立、徐海东等见面、访谈,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鲜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读完这本书,就会知道我们的党是怎样披荆斩棘一步步走过来的,就能体会到我们党走过的路是多么艰苦卓绝光辉伟大!

  这本书适合每个人来读。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目光来看中国革命,给读者一种“陌生化”效果,平常的事件也就不同一般,而是妙趣横生了。书中不时出现的西方式幽默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出版让世界了解了苏区,了解了红军,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污蔑共产党的谎言。它本身就像一盏灯,驱散了浓雾,让人们看到了光明。今天,这颗红星不仅照亮了中国,而且在世界闪耀着东方之光。

  “实现小康成伟业,消除贫困谱新篇。复兴路上党扶舵,高挂云帆永向前。”从长征路上、从陕北窑洞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正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阔步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大征程!

  《枕上诗书》

  荐书人:赵燕

  起至《诗经》,兴至唐宋,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云蒸霞蔚、五彩缤纷,张口即诵的篇章里,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蕴含着多少难以言明的情感?一则诗文,或可脱离险境,或得成全美意,无论是单寄表心迹,还是与君相酬答,是美的创造,是宽解包容,更是灵犀间的懂得。读《枕上诗书》数篇,不由叹曰:弦歌之外,雅意颇多。

  还记得张籍的《节妇吟》吗?“恨不相逢未嫁时”,何其熟悉?又何其深情?全诗云: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错的时候遇见对的你,却不得不错过,刻骨的抱憾,饱含万千不舍,道出多少痴情儿女的隐恨,倾心流淌的情感无处安放,关系再无转圜之机,只能就此别过,相忘于江湖……世人感慨并咏叹此情者颇多。然,诗人初心何解?是“不得不”的错过吗?诗名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可知其意旨无关爱情。晚唐中后期,李师道欲拉拢文人官员以壮己力,时为太常寺太祝的张籍名列“正面清单”之中。张籍深知,在动荡的政治棋局里,多少文人因站错队伍,落了个万劫不复。守忠义和全身退,究竟如何抉择?他深知,恩师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劝阻董邵南投靠藩镇,其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立场不言自明,若依附李师道,那便是辱没师门,日后怎得复见?夜寂寂,月朦朦,难眠长安城;风凄凄,灯烁烁,愁肠千转意难平……时下张籍眼患重疾,但心中火未熄、光朗照,屈原不是常以香草美人以明其志吗?何不假以他人之口以寓己心。三思而后,他以女子纠缠彷徨之境中的立场婉拒了李师道的招揽。“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看似心性不定、余情未了,恰是张籍希望李师道能读出自己内心撕扯和分裂的痛苦,以期获得李的谅解宽恕。拒绝是一件难事,需要内定力、大智慧、巧思谋,又何况被拒者有杀伐决断之能、左右时局之势,一言一行皆需小心翼翼、不露破绽。李师道收信,读懂来意,不再为难张籍。后,李举兵叛乱被擒而身首异处;幸,张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

  一首好诗,可救人于危困,亦可解心上难题。

  “行卷”是张籍时代盛行的取士方式,即主试官员除审阅试卷外,还可参考考生平时作品决定是否录用,在朝中有地位的人与主试官相识也可引荐人才。朱庆馀曾得张籍赏识,而张籍也乐于荐拔后辈,二人珠联璧合、惺惺相惜,又恰恰符合制度的设置条件,实乃幸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透过诗句,仿佛能看见新娘脸上泛起的微微红晕,听到她在夫君耳旁的娇嗔低语,画面感十足。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是诗人朱庆余临近科举考试时,因担忧文章欠佳写就,目的是向张籍讨个准信儿。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朱庆馀以“洞房花烛夜”暗指“金榜题名时”,他为新妇,张籍为夫君,主考官是公婆,“画眉深浅入时无”实为朱庆馀对张籍的询问。张籍读后回诗《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越州采菱女,面若芙蓉,美艳动人,却仍怀疑自己不够美。明知很美仍然求证,是内心不够自信?是忐忑前途未卜?还是为获得确定之后的自恋满足?揣度朱庆馀当时之心,大概不出上述之意。“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虽然齐地产贵重丝绸,却并不值得看重。采菱女天籁般的歌声,才敌过万金之贵。张籍以采菱女喻指来自越州的朱庆馀——你放心!汝之文采非凡,出类拔萃,不必担忧!二人问答,别出心裁,若非心意相通,外人岂可领会?

  有些心思终究无法直白表达,张籍的故事便可见文字寄怀的妙处。但若二人心意相左,或虽其心一兮,只因信息不对称,会错来意,酿成悲情故事者也有其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便属此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寻春遇艳”的回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重寻不遇”的感伤。彼此期待,彼此爱恋,彼此思念,崔护却因功不成名不就错过期待、躲闪爱恋、辜负思念,桃园佳人相思成疾,误将物是人非的喟叹理解成星河永隔的绝笔而芳魂永逝,不亦悲乎!不是不念,不是不懂,只是心意的频道未曾交集,话说恋爱中女性智商为零甚至更低,该诗或可佐证。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枕上诗书》置于案头多日,初看时觉无趣,似乎只是诗词的普通赏析,过于浅白了些。想来,案上是劳形之地,读书必得于恬淡时、安详时、宁静时才可看出妙趣来。此书为长者所荐、贤者力推,必有可读之处。果然,端午假期一气读完,得此心得一篇,汗颜无甚新意,几无真知酌见,但《枕上诗书》确是好读书者寻访诗词背后故事的佳所,可消遣、可养心、可启智,开卷有益,此言不虚,本书值得一读!

  

  赵燕,市政协研究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要闻
   第5版:要闻
   第6版:疫情防控
   第7版:善读滕州
   第8版:公益广告
沧桑岁月里谱出的高昂之歌
滕州日报善读滕州7沧桑岁月里谱出的高昂之歌 2022-10-24 2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