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与冬的交接时段,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
我再次回到故乡。漫步城河岸边,在植物园有了意外发现,那久违的鸟窝闯入我的视野。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植物的落叶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只剩几株金菊还在绽放,不负秋光。欣赏金菊的同时,那芙蓉树上、大杨树上、高压铁塔上的鸟窝,也就成了这个时节的亮点。它高高地、稳稳地坐在顶端。窝旁几只喜鹊蜷缩着身子,顶着寒风,守护着自己精心建造的家园。
睹物生思。今见鸟窝,思绪回到那草长莺飞的岁月。半个世纪前,那儿的鸟特多,尤以喜鹊、乌鸦、麻雀为最,另有鸽子、斑鸠、黄鹂、白鹭、红嘴鸥、林鸱等几十个种类相伴。我们村绿地占据这个地域半壁江山,村前村后,水东河西,尽是一片片不规则的植物园,一块块大小不等的湿地。在一二百公顷的地方,杨树、垂柳、桑树、枫树、芦苇,密密麻麻,分布其间;几百户人家居住的村落,家家户户栽满榆、槐、椿、银杏、梧桐。如此环境,引得不少鸟儿来此定居。
人类生存,总有自己的住所。鸟类呢,当然也要搭建自己的窝巢。最难忘我家老宅的西邻,是我同宗同族的长兄家。院落西墙根祖上栽下的一棵榆树,到我们这一辈已长成身高七丈的参天大树。不知何时,树梢上多了一个鸟窝。这无疑给大榆树的主人增光添彩,长足了面子,也给村里的少年带来乐趣。那时,年少无知的孩子们,眼望飞来飞去的喜鹊,就想法制作弹弓,装上石子,对着鸟窝乱射。但终因目标太高,很难击中。之后还有人想着爬树掏鸟蛋。可爬到半截,就被远路飞来的喜鹊们团团围住,上下啄咬,结果只能无功而退。
鸟类是智慧和勤劳的。建造窝巢,它们算得上能工巧匠。北方的鸟窝,形状各异,分为碗状巢、杯状巢、球状巢。筑巢选址,为了躲避天敌,它们要选择枝杈密集的高大树木,以便利用重心和树杈之间的咬合;所用材料,为枯树枝、树叶、草茎、羽毛、泥土等;建造过程中,先从鸡蛋大小的雏形开始,渐渐覆盖整个树杈,从内到外,将叼来的建筑材料放进树杈中间。精明的鸟儿用爪子抓住树枝,用嘴穿插固定,最后用泥土和唾液合成。窝里再铺上杂草,一个巢口向上的鸟窝才算大功告成。建筑一个鸟窝,有人测出这样的数据,说是其间要取材666次,其中枯枝253次,青叶154次,草根123次,牛羊毛82次,泥团54次,约需一二个月竣工。
大多数鸟类栖息一地总要筑巢,它是带着一种使命而来,那就是为了给幼鸟建造避风港,促进鸟类的繁殖与兴旺。从这一点看,它与人类的安居乐业思想是相通且一致的。
林子大了,鸟儿就多。鸟儿满坡皆是,鸟窝遍地都有。鸟类生活在绿色世界里,人类也在其中尽享快乐。尤其到了春天,百鸟争鸣,润泽春色。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从窗棂中挤进来,随后便有鸟声跟着进来。那美妙清脆的声音萦绕在耳畔,人立马提起了精神。这时乡民们醒了,大地醒了,整个村庄就醒了。鸟儿三三两两,在树枝上来回窜飞,从这根枝条到另一根枝条,不停地腾挪翻飞。它不时地跳跃着,钻进钻出,扑棱着翅膀,快乐极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正是有了这些精灵,故乡才有了勃勃生机,大地才显得春意盎然!
到了夏秋之季,河两岸,丛林间,农田里,处处有鸟鸣,处处有鸟影。大的、小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河中间,成群的白鹭、鸽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宛如一片白云;丛林里,善于隐藏身份的山鸡,不断地发出阵阵嘶鸣。一遇天敌,它们或在草丛里疾速逃生,或振翅飞翔;港湾里的水鸭,三五成群,自由自在,戏水捉鱼……
这儿是鸟的世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时过不久,这儿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于是,候鸟远飞他乡,境内鸟窝逐渐消失。当然,这样的遭遇又何止我村?
进入21世纪,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资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修复整治生态环境,天蓝了,水清了,绿化面积多了,远飞他乡的候鸟重回故里,树上的鸟巢一天天多起来。在乡间行走,无论到哪,沿途高大的树枝上,原野里高压线杆上,鸟巢随处可见。巢多了,鸟儿自然也多了起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看鸟儿回归故土,漂泊异乡的我在想,鸟语花香的新农村,才是我向往的地方,那儿是我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