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西京杂记》(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仿佛回到西汉的长安城住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奇闻逸事,增加了对西汉风土人情的了解。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西京杂记》这本书的话,这个字就是“杂”字。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杂记”,内容广泛庞杂,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正史也包括野史,涵盖了宫廷制度、风景地理、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俗人,资料丰富详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西京杂记还具有极大的史学价值,有些内容十分准确,其真实性已被当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如所记载的未央宫的周围长度、河北满城汉墓发掘的中山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这些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除了具有史学方面的价值之外,《西京杂记》还具有文学价值,书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大量的典故趣闻,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想象空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京杂记》时就曾指出:“若论文学,则只在古小说中,故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至今也没能最终认定,因此,仍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这本书中所记述的故事,多具有启迪意义,如《广陵王死于力》:广陵王刘胥勇猛有力气,常常在院囿中练习与熊格斗。后来便能徒手与熊搏斗了,每次都能将熊的脖子打断。后来他在与猛兽搏斗时,脑袋被打碎而死亡。还有的故事中的人物的观念超越了时代,如《生作葬文》:杜邺是西汉官员,曾担任过侍御史、刺史等职。他也算是世家子弟,是名臣张敞的外孙。杜邺原籍魏郡,祖父辈迁居到了茂陵。晚年的时候,杜邺生病了,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写了一篇文章,安排了自己的后事,文章的内容是:“骨肉埋葬在大地上,魂魄随风飞散。死后何必回葬故土,才能羽化登仙。就把我埋在长安的北外城吧,我就在这里安息了。”等到杜邺死了以后,家人就按他生前的安排为他办理了后事,没有让他尸骨还乡,而是埋在了长安。他生前写的那篇文章,被刻在了石头上,埋在了墓地旁边。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篇自撰墓志铭了。还有的文章具有现实关注精神,如《雪深五尺》:“元封二年,天气极端寒冷,积雪深达五尺,野地里的鸟兽都冻死了,牛马也像刺猬一样蜷缩起来,京畿地区百姓中,冻死的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二三。”这一段短短的记述,让数千年以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民众遇到的灾难。
《西京杂记》弥补了《史记》《汉书》记载的不足,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被各类书目广泛引用。我们普通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