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的杂体文学中提到了谚语、俚语,这都属于俗语,都有地域方言性。这些大白话浅显土气,但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义理深邃,反映了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和斗争的经验与智慧。笔者从搜集的数千条俗语中遴选部分以飨读者。
在贫富悬殊的旧社会,劳动人民逐渐怀疑“人的命,老天定”的死理,经所见所闻所思,形成“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古训;又从“一根杆子撑不起帐篷”的话中,感知团结很重要,应“居必择邻,交必择友”“让人三分不为低,好汉不与邻里斗”,互助谋求“鱼有鱼路、虾有虾路”的各自生存出路。
在栉风沐雨的挣扎中,他们用俗语表达自信:“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三分本事七分胆”“与人争气不如争志”“道路曲折,‘钱’途光明”,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没有不明的天”!
在运筹帷幄的攻略上,他们明白“要想人显贵,就得暗受罪”的默默付出,端正态度“心要热,头要冷”,讲究方法“过锐的刀容易钝”,见机行事“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戥秤可以量轻重,语言可以量人品”“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不能“扒了东墙补西墙,到头还住破瓦房”。如意时“好牛不要紧打,好鼓不要紧敲”,复杂时要科学取舍“能买人人爱,不买夜夜愁”。
在统观全局的研判时,不能“只看别人眉毛短,不看别人头发长”,尤看“大家大业大祸,小门小户小福”。现实有时是无情的,“雪中送炭人间少,锦上添花世上多”,帮助别人要适可而止,注意方法和后果,警惕“斗米养恩,升米养仇”的教训。
大量的俗语是强调道德教育人格修养:育人要灵活“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需要巧调教”。学练要结合“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境界分高低“谦虚常思己短,骄傲好夸己长”,因为“牛不知角弯,驴不知脸长”“歪脖子好治,拧筋头难缠”,所以要转益多师“老人嘴里有黄金”。恪守“人前不说人,背后没人说”切记“端起金边碗,莫忘讨饭棍”。常怀仁爱之心“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坚信善行迟早善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俗语范围包罗万象,还有大量农耕气象、医疗保健等方面,多已成为生活常识,这里不再赘述。俗语言简意赅、语言质朴、哲理深奥,今昔生活对比、人生借鉴启迪,很值得珍视和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