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8岁,对手机和电脑上的一些小游戏特别痴迷,最近还特喜欢刷抖音。看见他眯成一道缝的眼睛,我就来气。抢了手机,责骂完旁边的老公,又命令儿子去写作业。
刚开始,儿子还怕我,后来是充耳不闻,我闹急了,他还摔门。这样一顿打是免不了。
说实话,对于手机我们大人都成天不离手,何况还是小孩。想着以身作则,自己不看手机,但每天工作上的一些事都要在手机上完成。总之让我很是烦躁。管吧,孩子跟我对着干,不管吧,觉得又不行。
过春节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在闲聊中说到了玩手机的危害。正好我就说起我儿子不听话,玩手机视力也下降了,学习还不集中精力,这样下去会成个残废的。
不料,儿子使劲瞪了我一眼,回嘴了,说:“你们不是也玩吗?玩出什么好处没有,自己成了残废,还说我是一个残废。”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样的场面让我很尴尬,反手就是一巴掌,似乎赢回了一点尊严和威望。哪知,孩子更凶了。“勇儿天天玩手机,他的妈妈从不打他。你就天天打我骂我。就知道不要我玩手机,你问过我在干什么吗?我前天在小游戏中学到了一点道理,写了作文,老师还奖励了一个本子。我是你亲生的吗?就知道吵吵骂骂。一点教育人的方法都没有。”
这样一来,本来很欢乐的气氛,一下弄得哭兮兮的。亲戚们打着哈哈说现在的小孩不好管,吃了饭就回家了。
收拾完家里,我坐下来仔细地回想儿子说的话。我觉得我真错了,在管教孩子方面,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对父母的哭诉来得更有意义。
可想而知,每次的命令和指责让孩子烦透了。换位思考下,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很难受的。我应该按儿子说的做,多问一问孩子为什么。
小孩子毕竟单纯,哭闹一阵,就没事了。等他再次拿起手机时,我就不那么强硬地要他放下了。我坐在他的身边,试探性地问他在玩什么游戏啊?他很快回答我什么游戏。这个游戏怎么玩,才好玩啊?儿子不可思议地看了我一眼,就开始教我怎么玩。游戏结束,我又问他:玩这个游戏你能学到什么吗?儿子告诉我,学到了在手疾眼快的同时,还要有缜密的思考能力。有时候玩游戏就跟读书一样,光学不思考也是没有用的。
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在提问互动的引导下,能够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注,也成了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