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确保粮食绝对安全,走出了一条具有滕州特色的粮食主产区重粮兴农发展道路。
我市积极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做活新型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培育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全市24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流转土地36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2%。围绕耕、种、管、收、储等环节,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全市土地适度规模化率达到75%。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农民房屋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有偿退出,腾挪耕地面积7000亩。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7万户、110万亩承包地确权颁证任务,推进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农田整治、地块细碎化等方面转化应用,有力推动粮食种植规模化,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市致力于粮食安全,完善标准体系,做实智慧仓储,加快推动粮食仓储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加快数字粮库远程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构建主体多元、设施完善、全面覆盖城乡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粮食收储能力达到47.5万吨。抓实政策落地,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升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推进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全面夯实农企合作,依托新东谷面粉、高新面粉、恒仁工贸等农业龙头企业,推行“企业+示范区+农户(合作社)”新型经营模式,全市小麦、玉米订单面积17万亩,带动农户5万余户,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