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青春是一本书,那这本书一定十分厚重,并且五颜六色。这本书里记载了我太多的眼泪和失败,更记载了我的笑颜和成功。
我奶奶说:“这十五六岁,花一样的年纪,不就是青春吗?”
我看,我听,别人的青春。只觉得自己的青春平平无奇,寡淡无味。所以我去看别人的青春,看别人跌宕起伏、轰轰烈烈的青春。我看见有人在少时留下的遗憾,多年后被填补;我看见一个人的日思夜想终成为两个人的朝朝暮暮;我看见童年时留下的阴影,终被治愈;我看见两个人携手,越过了世俗的歧视和偏见,战胜了人们的流言蜚语,在山的最顶峰相见;我看见同处灾难的人们,一步一步走到最后,赢来了胜利的曙光。
看过了别人的青春,才会发现上天不会看顾任何一个人,每个人所要走的征程是不变的。
我读,我感,自己的青春。从未感觉自己有多么出彩。毕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繁重的学业、上课时老师的讲义上;自习时令人抓耳挠腮却怎么也想不出的数学题上;趁老师不注意的字条上。我以为这就是我青春的所有了。直到,一个多年的朋友对我说:“这样不就挺好,在正确的年纪,做着正确的事。”我恍然大悟,这个年纪,不正是为未来做铺垫,等着蓄积薄发做贡献的时候吗?
在那之后,我也懂得看向自己,感受自己周围的美好。那个盛夏,高大的杨树遮住了闷热的阳光,形成了一片荫绿。树上的蝉,不停地叫嚣着,嫌这天不够热。窗内的我们,认真听老师解释那枯燥乏味中带有一丝乐趣的知识。那便是我的看春啊,我们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兴旺时期,世界是我们的。
当看过,听过,读过,也感过青春后,只觉得不过如此,自己的青春何尝不是最好。
如果说青春是一本书,那这本书我已经读一半了,所有的苦难与眼泪都是这其中的必经之路;其中晦涩难懂的也参悟过半;最重要的是不断重复的生活与文字,也读得津津有味,终于找到了青春真正的含义。
骄阳正好,风过林稍,彼时我们正当年少。
(指导教师 张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