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书院,百年学堂,荆泉慈育,文脉绵长”。在滕州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上,书院小学一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教育圣地和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一直引领着滕州教育的思潮。
据《滕县志》记载:元大德四年(1300年),滕州知守尚敏带头捐资五千缗作基金,创建义塾(今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院内)。1314年,监察御史任居敬上奏朝廷,取孟子性善学说,命名曰“性善书院”,并升格为官办学堂。1575年,知县杜济改为“滕文公祠”,后屋宇被地震所毁。乾隆十年,知县王志曾在今城郊粮所院内以东部分重建书院,取名“道一书院”。整个书院以讲堂为主体,两翼配以长厦,于四进院落的东西两侧各修了十八间考棚,加之晨暮悠扬的钟声,庄重肃穆,给滕州古城增姿添色。公元1902年废科举,书院又改为滕县高等小学堂,1981年经政府批准恢复名称“书院小学”,2001年6月,因滕州区划,更名为荆河街道中心小学。2009年7月,为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将原培英小学并入书院。目前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一园(幼儿园)”的办学格局。
书院,承载了无数滕州儿女对民族兴盛的期盼,一波又一波仁人志士在这里倾尽全力,汗洒讲坛。“布衣大师”刘子衡、素有“滕县一支笔”之名的马昭航老先生,著名墨学、教育专家王裕安,滕州“语文泰斗”王牧天、爱生如子的全国优秀教师平宪莲老师均在书院办学、执教。再回望百年历史,清代刘墉的恩师赵诚品、名儒黄来麟均在书院执教或造访过书院。自1300年至1902年,书院小学培养维护社会制度的人才四百余人,其中进士三十五人,举人一百十八人。如元代的李泂,明代的张盛美,清代的杨黻、孔继菼、高熙喆、赵兰斋等等。中共滕县第一特支(1931年),书记王临之曾是书院学生,北辛中学、滕南中学、实验小学也是以此为母体衍生。书院小学一直占领着滕州教育的高地,传播着道德文明。
书院小学曾是享誉滕州的城关镇中心小学,是滕州市最早的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多次召开语文教改项目“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和“听音乐想象作文”枣庄市级现场会。数学“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书院小学还曾经是滕州市最早的雷锋特色学校。德育工作成为学校享誉省内外的教育品牌,养成教育卓有成效,艺术体育教育成绩卓著,多次举办过国家、省、市级现场会。至今,乒乓球等特色项目依然保持着国家和省级比赛的众多荣誉。为记录百年书院发展史,传承发扬“书院精神”,学校筹建了“书院小学校史馆”,馆名由李继耐将军亲自题写。创办了“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会”,以此传承书院底蕴,赓续百年芳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伴随着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和保护项目紧锣密鼓地推进,书院小学改造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书院街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应该是书院文化的保护,有着700年历史的滕州书院小学发展历史就是半部滕州文化史和教育发展史,是打造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元素的具体承载。相信不久的将来,书院小学将会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整个滕州教育系统别致的风景和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