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13年,今年适逢建校110周年。在研究整理110年的校史资料中,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并入滕州一中的滕文中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所中学曾经培养了山东省统考状元倪抟九、浙江省政协主席商景才、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董一博、民革甘肃省主委马冠洛、武汉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肇翼、淮海战役牺牲的我军一师二旅四团团长晋士林、中共七大代表朱广泉等一大批国共两党高层次人才。滕文中学的办学时间不足六年,为什么一所初级中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其教育教学必有超凡精湛之处。带着疑问,我们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发现滕文中学的办学起点高、理念新、管理严、眼界宽,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高起点定位
滕文中学初创于1931年,1932年秋招生,1937年底停办,是一所私立学校。创建之始就定位高端,教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严谨,立志办省内外知名学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东北,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潮。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救国、造福桑梓成为有识之士的选择。当时的滕州及周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中等学校极少,鲁南一带的高小毕业生要负笈去济宁、泰安、曲阜甚至济南攻读初级中学,绝大多数高小学生毕业后只能辍学。曾在山西省阎锡山部任军长的滕籍人杨士元,出资创办了滕文中学。
学校初创,高起点瞄准了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管理,并认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必须聘请知名人士且有管理经验的专家任校长。当时,梁漱溟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创始人,在山东邹平办乡农学校和实验县,颇有威望和名声,于是梁漱溟被聘为校长。同时,重金延聘名师,从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中选聘教师。例如北京大学毕业的郝葆光(江苏人)、朱银山(山东东平人)、史凯元(河北人)、张德明(河北人)、国培之(山东寿光人)、马曰川(河北人),还有王伯韬(河南人,河南大学毕业)、李恒钊(吉林人,北京辅仁大学毕业)、李维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梁漱溟的继任者是郝葆光和朱银山。这样的教师队伍,知识渊博、功底深厚,视野宏阔、思维敏锐,不但善于创新,而且能常干常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座县城,能聘请全国各地这么多的高端人才来到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充分体现了创办者的胆识、气魄和吸引人才体制机制的优越,对我们今天招聘人才甚至招商引智也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时滕文中学的教学设施及校舍因陋就简,把滕县城西南隅相连的三座庙宇进行改造,大殿改造成教室和礼堂,殿前左右两侧长廊及其他房屋改造为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庙内供奉的泥塑神像都被填入庙前大坑内整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既体现出创办人敢于推翻旧的传统势力的大刀阔斧,又展现出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虽然校舍简陋,但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各种活动场地和设施一应俱全,图书、挂图、仪器、体育活动器材也很完备。由此看出,办学者抓住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和管理,办学的高端定位首先是人和管理。冲破阻力、延聘名师,困难可想而知,但创办者永不畏葸、勇往直前、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弘扬。
高目标引领
远大理想目标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滕文中学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训育主任常常在每天的早操和晚自习后集会讲话,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互敬互爱,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励启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学习,学习成才将来报效国家”“少年强则国家强,落后就要挨打”等意识深入学生心里。
学校还加强“童子军”的管理,经常讲“童子军”的信条“仁智勇”“日行一善”,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舍己为人的优良品格。班级有早会、晚会制度,班主任每天进行早动员励志,晚总结提升,做到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和一日学习常规有机结合。学校充分抓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有效而全面系统教育,防止一次教育动员长期放松衰减的现象。学校还充分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教唱积极昂扬向上的歌曲,激励上进,催人奋进。很多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流亡三部曲》《工农兵学商救亡歌》等,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令人终生难忘。学校还成立了话剧团,师生自编自演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刀痕》等剧目,不但在学校演出,还到市场、街头、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多次演出。
理化教师李恒钊系吉林人,以亲身经历的流亡生活,在舞台上慷慨激昂而又沉痛地唱起“流亡三部曲”,声泪俱下,歌不成声,台下无不为之动容,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现场所有观众,为救亡图存、发动群众踊跃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董一博、黄岱甡(曾护送陈毅元帅过津浦铁路)等在校以“读书会”“壁报”等方式从事学生运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寓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滕文中学始终坚持的。建校初期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积极要求抗日。语文课除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自选孙中山先生的《兴中会宣言》《东北的一角何时补全》等文章,讲述史可法、岳飞、文天祥等人的报国之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地理教师讲到东北气候时,不仅介绍东北的“三宝”以及大豆、高粱,还把诗人描写宁古塔气候的文章抄给学生,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高层次办学
课程开设是教育思想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当时,滕文中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九十多年前的初级中学能开齐这些课程,足见当时在国内外的超前性。
滕文中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学年均举行春秋季两次田径运动会,还要定期举办篮球、排球、网球比赛。尽管条件受限,但学校仍建有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网球场和150米跑道的田径场、一个跳远沙坑。除早操和课间操外,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为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有的在操场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去图书馆、阅览室,有的在礼堂练习器乐、声乐,有的练习书法、美术等,话剧团的学生排练剧目,学生生活丰富多彩。
滕文中学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迟到、早退和无故旷课,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每节课均要考勤,旷课累计达一周即行除名。学校规定设月考、学期考、学年考和毕业考,每学期进行三次月考,每学期的学生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分、月考分和学期考试分三项按比例确定。学年成绩要由两学期平均,毕业考单独计算成绩。这些严格的规定,有力促进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又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敏锐思考,激发好奇心,创设学术氛围,滕文中学隔周举行学术报告会。各科教师轮流主讲,以本学科的发展形势、当今的学术成就、研究方向、学术前沿以及学习本学科的意义,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传授许多新的前瞻性信息,既是科普讲座,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学科兴趣,对学生的学科和人生规划有极大帮助。每周五下午,请晚清翰林高熙喆讲授古文和写作,还请徐多峰老先生教授书法。这些乡贤德高望重、学富五车,既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又让学生学到了终生难忘的知识和方法,对学术氛围的创设、学生的激励和能力培养都大有裨益。学校还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研究。为鼓励阅读,深入思考,每年举办作文和数学竞赛各一次,各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学校公布获奖名单,张贴获奖作文和试卷。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滕文中学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按月考、学期考、学年考的平均成绩设一、二、三等奖,奖品由北平制造的铜墨盒、方尺等。对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实行严格的留级制度,规定一至两门不及格可以补考,三门以上不及格则要留级。同时对学生也有很大的人文关怀,绝不一棍子打死。若补考不及格,则留待初中毕业时再给一次补考机会,如仍不及格则不能毕业。
学生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的敬业奉献。尽管尚未查到滕文中学当时的管理制度,但从学生和教师回忆文章的描述,教师们工作非常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备课深入充分,精心批阅作业,细心辅导,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教风正、学风浓、校风优。学生就寝后,绝大多数老师还要备课、批阅作业,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如语文老师张绍唐每讲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每个字都认真分析,从造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进行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标明确、全面系统。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1935年第一届毕业生山东省会考全部及格,倪抟九获山东省第一名,第二届、第三届全省会考连续获得全部及格。滕文中学一时蜚声齐鲁,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嘉奖。因成绩突出、办学声望高,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于1933年、1936年先后两次到滕文中学视察。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滕文中学创办距今已有九十余年,由于能够查到的资料极少,当事人已基本作古,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只能摘取几个自认为有意义的片段,供人研究、弘扬、超越。但滕文中学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办一流名校的精神永远闪耀时代的光芒。令人欣慰的是,滕文中学早已并入了滕州一中,其宝贵资源及学校先进文化等均已融植于滕州一中这片光辉的沃土,也必将随着滕州一中的辉煌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