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三个字,很多人都会说,只听说秋风扫落叶的,没有听说过“打秋风”的,这秋风怎么打,你打得着吗?打得着。《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就曾经打到过秋风,不过,那上面说的不是“打秋风”,而是“打抽丰”。
也许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原来“打秋风”就是“打抽丰”呀。是的,微言《打秋风》上不就说,“当时官府的衙役,总在秋风乍起时,以做棉衣为名,向富户募款,所以‘打抽丰’一变而为‘打秋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的“打风打雨”,打的也是“秋风”。还有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辨证上》中说的“米芾札中有‘抽丰’二字,即世云‘秋风’之义,盖彼处丰稔,往抽丰之耳”。这些都说明“打秋风”和“打抽丰”是一个意思。
何为“打抽丰”,按照明人陆啸云《世事通考》中说的,就是“因人丰富而抽索之”的意思。原来,每逢秋季农民丰收时,庄户人家总会慷慨地招待过路人或者来客一顿饭吃。这本来是淳朴善良的农民好客的习俗,却被一些爱占小便宜的人趁机利用,一到秋收,这些人便走街串巷,蹭饭揩油,不论亲疏远近,都厚着脸皮贴上去,跟着吃喝。以后又发展到借助某种名义、利用各种关系向人家乞取钱财。《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里的范进和张静斋的行为,就是“打秋风”。《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乞取钱财,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人们对此非常厌恶。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就这样写道:“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上回是“打秋风”,这次依然是“打秋风”,这也是人们厌恶“打秋风”者的主要原因吧。
苏州知州胡可泉就曾经在自己的衙门前贴过这样的对联:“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可见人们对“打抽丰”者的厌恶程度。人们之所以厌恶这些“打抽风者”,是因为他们不是不能创造财富,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过惯了寄生虫式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红楼梦》中刘姥姥就是帮她的女婿打的秋风,她女婿就是这样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警世通言》中的《桂员外途穷忏悔》里,也写过这样的语句:“他自不会作家,把个大家事费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还有《暖姝由笔》记载的靖江郭令辞谒客“秋风切莫过江来”的诗句,以及《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等,都是人们对“打秋风”者的藐视或看不起。
当然,古代“打秋风”者不单单是平民百姓,也有一些达官贵人。清代翟灏《通俗编·货财》中就说:“《野获编》载都城俗事对偶,以‘打秋风’对‘撞太岁’,盖俗以自远干求,曰‘打秋风’,以依托官府、赚人财物,曰‘撞太岁’也。”不过,也有借惩“打秋风”之名去暗中帮助朋友的官吏,明代的江盈科在他的《雪涛谐史》中就记载过这样一件事,“一士人好打抽风。其所厚友人,巡案某处,逆其必来。阴属所司将银二百两,造杻一副,练绳一条,用药煮之如铁。其人至求见,辄怒曰:‘我巡案衙门是打抽丰的?可取杻、练来,解回原籍。’”
这段文字说的是一官员用白银做成镣铐,用药水浸泡成铁的颜色,给上门打秋风的朋友带上押回原籍,既送上了二百两白银,又神不知鬼不觉,达到了掩人耳目的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了。但这样的官吏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看到打秋风者,避之还唯恐不及哩,哪能会暗中相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