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创始人称为“鼻祖”说开去
刘绍义

  要知道“鼻祖”的来历,还得从“鼻”字说起。说到“鼻”字,又首先得说说“自”字。“自”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从古到今它的样子都没有多大变化,但它的“自”意变化却不小。现在的“自”就是自己、自我的意思,但在古代,它就是我们现在的“鼻”字。

  甲骨文中,“自”字就是一个画出来的鼻子,上窄下宽,呈等腰三角形。东汉的许慎虽然没有见过甲骨文,但他在自己的《说文解字》中认为:“自,鼻也。”又说:“自,读若鼻。”这至少说明,许慎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鼻”字已经出现,它们已经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了分工,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读音仍然是相同的。

  “鼻”,是会意字,从自,从畀。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形符,义为“基准点”。“畀”字从田从丌,“田”是间隔有序的田块,“丌”读“基”,是“基础”“底座”的意思。古人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鼻子”就是人身上的基准点,也叫“夏至点”,是正中心的意思。

  说起来就是这么奇怪,“鼻”是从“自”中来的,但“鼻”字从出生之日起,除了“嗅觉”及“呼吸”的本意外,又还原成了“自”字,繁衍出了“自从”“自始至终”等词语,也赋予了“开始”“创始”之意。现在有人在说话时说到自己、自我时,还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就是这个道理。

  《说文解字》曰:“鼻,主臭者也。”《荀子·荣辱》亦曰:“鼻辨芬芳腥臊。”这里的“鼻”都是指“嗅觉”。《老子》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还有《白虎通》中:“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这里的“鼻”当“呼吸”讲。“呼吸”也好,“嗅觉”也罢,这都是鼻子的本职和本义。

  《方言十三》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汉·扬雄传》也记载:“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两段话中,“鼻”是第一、开始、创始之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鼻祖”。这是“鼻”字的引申之义。正如《说文解字》中说的“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就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

  “自”字不但生出了“鼻”字,还造出了“臭”“息”等字,可以这样说吧,凡是有“自”的字,都与鼻子有关。

  就拿“臭”字来说吧,在古代,“臭”义比现在宽泛得多。它既包括臭气,也包括香气,只要是鼻子能闻到的气味,都在它掌控的范围内,因为它的本义就是现在嗅觉的“嗅”意,是动词。即使后来有了引申义,当名词用了,也是各种气味的总称,那真是酸甜苦辣加香臭,啥味都有啊。

  首先,我们从甲骨文里看看“臭”字的结构,它的上半部分是个有鼻孔有鼻梁的“鼻子”,也就是“自”,下半部分是一条“犬”,这说明先人们已经知道狗的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用“鼻子”和“犬”来会意“嗅味”之义。《说文解字》里说:“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这是说,禽兽逃跑以后,狗能辨别它的气味并找到它的踪迹。《荀子·荣辱》曰:“彼臭之而无嗛于鼻。”这里的“臭”字,就当“嗅”讲,即用鼻子辨别气味。人们要“嗅”要“闻”,就必须先有气味,这就是“臭”除当动词“嗅”用外,又当名词“气味”讲的原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诗经·大雅·文王》里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还有《书·盘庚》:“无起秽以自臭。”疏:“古者,香气、臭气、秽气皆名为臭。”《易·系辞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红楼梦》:“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这里的臭都是“气味”的意思,既有香气,也有臭味。

  随着“嗅”字出现和“香”字的产生,“臭”字的含义越来越窄,到最后只能代表与“香”相对的“臭”味了。虽然它也有了引申义,有了惹人厌恶、不好、失效以及表示程度的意思,让“臭架子”“臭脾气”“臭弹”“臭棋篓子”“臭美”以及“臭骂一通”“臭打一顿”等词汇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的宝库,但此时的“臭”字已“臭”遍全身,再也“香”不起来了。就连人们厌恶的骄傲自大之人也用“臭”字作谜底,什么“自大一点——打一字”就是“臭”字等等。

  说罢“臭”,再说说“息”。现在咱就从“消息”这个词说起吧。“消”是“灭”的意思,“息”在大家心目中,与“消”的意思大致相同,也有“停息”“消除”之义,那为什么把“消”“息”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了呢?

  其实,“消息”一词,不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是截然相反的,“消”是“灭”的意思不错,但“息”字就没有“灭”意了,它是“生”和“增长”的意思。也就是说,“消息”是“灭”和“生”“衰退”和“生长”的意思,它常常与“盈虚”“阴阳”等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组反义词。

  “息”本义就是指呼吸时进出的气,既然是进出,就有增有减,这一点,我们从会意兼形声的“息”字本身上也能看得出来。“息”字上面是个自己的“自”,下面是个“心”,在古代,古人以为人们呼吸的气是从“心”上产生的,这就是“息”字的来源。

  《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这里的“息”既是“呼”,也是“吸”。也就是说,通过鼻子(自)从“心”上产生的气有增有减,有灭有生,正因为如此,“息”字才有了“生长”和“停止”之意。《淮南子·墬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这里的“息”就是“生长”“增长”的意思;《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息”又是“停止”的意思。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这里的“消息”虽然用法不同,由抽象而具体了,但它的意思没有变,依然是“开”和“关”的相反之意。

  《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在这句话中虽然没有用“消”但他用了“耗”,“消”和“耗”是同样的意思,这里的“息耗”就是“消息”。由此看来,我们今天说的“消息”,“息”还是按“生”理解好,“消息”是可以“生”可以“灭”的东西,有价值就生,就让网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无价值就灭,就晾在那里无人问津,没人光顾,更没人跟帖。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里这句话中的“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利息”,把“利息”解释成“利钱”,有点太简单了,“利息”中的“息”也应该是“增长”的意思。还有我们现在医学上说的“鼻息肉”,就是鼻腔发育异常,突起了像肉质的东西,也是“增加”之意。

  所以,我们无论是阅读古文还是阅读现代文,都要注意古今汉字的不同用法,不然不但有时读起来不通,说出来也会贻笑大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幸福之城
   第5版:天下
   第6版:图说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从创始人称为“鼻祖”说开去
陆贽的“偏执”
典故里的“带货达人”
滕州日报荆泉7从创始人称为“鼻祖”说开去 2023-11-10 2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