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聚焦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等民生领域难点、堵点问题,积极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有效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需求。
我市建强体系,夯实基础,大力培育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开设精神康复科工作,形成了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专业精神康复机构为辅,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补充的精康服务格局。制定《滕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对服务供给、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培训、服务内容与流程及调研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操作规范,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培训基地,建设枣庄首家社区工作者培训学院,出台《滕州市社区工作者后备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全市社区工作者总数达1341人,培育社工组织12家,通过社会工作者考试848人。
我市聚焦需求,精准制定康复方案,按照个体功能、家庭结构、家庭资源等进行评估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及家庭档案,签订服务协议,实施“一案一策”,对摸排出的精神障碍患者分类精准帮扶、量体裁衣,确定不同服务模式,量身制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大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通过“入户+机构康复”“工疗+农疗”等康复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康复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通过“专业机构+康复服务”“志愿者+康复服务”“社会组织+康复服务”,激发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活动,汇聚多方社会资源开展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