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迎来通水10周年。10年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入山东61.4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2019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调水5.87亿立方米。
从江都水利枢纽起步,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逐级“托举”长江水北上。10年来,东线不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推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发挥防洪排涝效益,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工程文化作用凸显。
南水北调东线从江苏扬州市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兵分两路”:一路输水北上穿越黄河到达鲁北,一路输水向东抵达胶东半岛,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
“东线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多水源协同配置,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初步构筑了东部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井书光说,东线同时完善了苏北调水工程体系,联通了山东调引长江水的渠道与胶东半岛的供水大动脉。
东线打通了长江干流向北方调水通道和奠定了地方水网基本布局,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则有力地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它将供水范围扩展至河北、天津,为保障津冀地区春灌储备水源,为雄安新区等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表示,东线通水10年来,为解决受水区水生态和水环境长期性、累积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为沿线环保治污工作发挥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
东线通水前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通过治理,水质已由当初的V类和劣V类升至Ⅲ类,跻身于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已重返南四湖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