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点可笑,我的婚姻竟然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走出高校大门的我选择了一所离家200里的乡村学校,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工作负担重,一年中我回老家也不过三五次。可能是嫌儿子回家次数少了,我那一向很开明的父母居然私下里找媒人,在家乡为我订下一房媳妇。尽管怨父母有点“越俎代庖”,我还是怏怏不快地回老家和女孩见了面。
一切都是淡淡的,包括场面,包括心境,包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孩浅浅的笑,以及从她那朴素的衣衫飘散出的若有若无的清芬香气。就这么淡淡的一面,我回到了单位,也就是这淡淡的一面,牢牢维系了两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女人的婚姻。
一开始,我并没因为她,频繁回家乡,只是在工作之余,偶而给她写写信,说说我工作上的事,问问家乡的农活以及她的生活琐事。慢慢地,遇到挫折抑或特别高兴的事儿,首先想到的就是家乡的她,于是就用书信传递着我的喜怒哀乐。随着书信的交往,两个人的情感渐渐升温,一个人独处时,闪现眼前脑海里的总是她的“浅浅的笑,淡淡的清香”。似乎突然的一天,脑海里冒出了激动而又兴奋的念头:回家,回家!一到周日我就直奔家乡而去,有几次没能赶上乡间的班车,竟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跑了整整一天的路程,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累。
三年后,我和她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过起了为人夫做人妇的家居生活。婚后的生活仍然弥漫着淡淡的味儿,有激情但没烧昏了头,有浪漫却没脱离现实,也有争吵不快,却从未恶言相向,拳脚相加。更多的是无声的关爱与体贴,理解和包容,幸福时光,共同分享,遇到苦难,大家同舟共济,为柴米油盐奔波,在锅碗瓢勺中碰撞,爱和情日浓月厚,婚姻家庭日益温馨牢固。
一晃,三十年多年时光弹指而过,如今已是“半截老头”的我和“徐娘半老”的她,依旧在我们营建的散发着淡淡馨香的婚姻里享受着淡淡的幸福、淡淡的人伦之乐。
回首当初那“淡淡的一面,淡淡的清香”的爱情的模样,我不禁万分感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表白还在耳畔回响,可是爱情却早已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是的,婚姻的开头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在于过程的维护和建设。夫妻间知冷知热的问候,饱含深情的一个眼神,风中雨中一把有力的搀扶;口渴时,递来一盏热茗,饥饿时,盛来热气腾腾的米饭,出门时的叮咛,离别中的牵挂……你培一锨土,我浇一瓢水,用心而并非刻意培养起来的爱情树才能根深叶茂花盛,才能挡了风雨,避了尘灰,也才能长长久久地鲜活着爱情婚姻的生命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