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仲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勃,滕州大地处处升腾着希望。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着春耕备耕,一派繁忙景象;郊外乡村,市民成群结伴,外出踏青,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近年来,我市聚焦“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主题,纵深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新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速和科技创新支撑“五项行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样本和滕州经验。
农业基础实现新提升
日前,我市盛世红荷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一批批“盛世红荷”牌咸鸭蛋正在打包装车,销往全国各地。“大家对我们这个品牌的咸鸭蛋非常认可,我们的货供不应求。”该企业负责人段成宪开心地说。
现如今,一大批滕州特色农产品品牌迅速崛起:滕州马铃薯、龙阳绿萝卜、滕州盖土猪、滨湖咸鸭蛋……我市实施农业强基、智慧农业、品牌强农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发展支撑。新签约高质高效农业项目6个,6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51个,完成投资16.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3.67%。重点培育春藤、龙振、恒仁工贸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百亿级产值农业企业龙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个,总数达到88家,总营收43.7亿元,同比增长18.8%。
城乡经济激活新动能
“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春季马铃薯管理的几个要点,大家通过咱们的App就可以实现智慧管理,非常省时省力。”近日,在我市界河镇马楼村,市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正在对村民进行马铃薯技术培训。
我市坚持持续开展马铃薯大数据应用技术和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年均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次,培育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实施重点产业带动、镇域发展突破、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和乡村人才集聚工程,大力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培强镇村经济、壮大人才队伍。今年一季度,新招引过亿元项目46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33个,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城乡融合实现新跨越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主战场。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市域空间优化、新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工程,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先后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61个,新增道路里程约11千米,新建改造燃气管网约30千米,完成45千米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92.7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8.09%。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1个镇街、1195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实现全覆盖。
乡村生态再上新台阶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行行郁郁葱葱的绿化苗木、一幅幅特色鲜明的彩绘文化墙、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小品景观、一座座干净整洁的美丽庭院……时下,滕州的大地上到处都是美丽乡村的多彩画面。
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绿色资源增值和降碳减污工程,系统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绿化造林10.7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条河流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推进“美丽庭院”创建,累计建成“美丽庭院”41970户。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47个,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小麦、玉米、马铃薯)60万亩。
科技创新架起新支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及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省级农高区建设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使科技创新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硬支撑。
我市完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评价工作,2家机构获评优秀。获批枣庄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申报枣庄市重点实验室8家。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人才计划6人,省泰山系列人才5人,引进外国专家6人。构建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农高区建设,打造了全国马铃薯科技创新高地、全国马铃薯集散交易中心和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