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阶段的短剧,就像是长了一副健硕体格的幼年人:一边是巨大且仍在爆发式增长的海内外市场规模,一边是仍处于野蛮生长的内容发展。影视基地横店甚至一度被戏谑地调侃为“竖店”,其火爆由此可见一斑。而火爆的同时也受到了流量生意的批评与低俗违规的管制。
短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似乎接通了一个文化圈层中不曾看见的市场——所谓的下沉用户。所谓的“下沉用户”,一是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二是下沉到中老年群体——统计意义上的低文化和高年龄人群。这些线索交织为“土”这样一个极为概括和抽象性的形容。具体来看,在文本和呈现制作层面指向了一种“高话题度、强刺激、安全的新爽文”快销品模式。短剧首先是对人性或者说人性弱点的投机,爽剧的流行是因为满足了人性中的某种需求。爽点的设置利用了人们“强化理论”心理需求。若从文化平等主义的视角来说,人类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的,而情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短剧广被诟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单一的爽剧供给对内容生态的破坏——如果选择只有爽剧,那么更高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此前热议的长剧的审美降级问题也在倒逼观众对短剧拉高更多的期待。从观看的逻辑来说,短剧与3分钟带你看完xx剧的解说视频更接近。而解说类高信息密度的内容流行,不仅在于碎片化的生存下深度阅读和观看的行为正在被稀释,更在于现代人文化体力的衰减。那些复杂丰富细腻暧昧、细节中的人性幽微,正被纯化概括为激烈、强烈和确定性——从艺术风格化地呈现到更关注信息的传递。所以说,如果短剧这样一种体裁形式是某种集体叠加时代因素的选择,那么需要做的便是在内容上滤掉渣滓,更多地找到“上得了台面”的题材和表达。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