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鲍腾 王凯 报道
本报讯 “我们合作社将加大黑木耳种植产业推广力度,在菌株选育、种植、销售、品牌打造上为农户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常态化开展种植技能培训,盘活庭院闲置土地资源,让庭院黑木耳种植成为促进就业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近日,市润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帆自信满满地说。
近年来,鲍沟镇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引擎”,积极探索“合作社+村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庭院为载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拿出闲置庭院种植“露地黑木耳”,让庭院“方寸地”成为农民“增收园”。
小庭院带来大效益。随着城市和乡镇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力,选择到城市镇驻地去打工、生活,村内剩余的多为年龄较大,空户空宅也在逐年增加,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对于土地缺人耕种的情况,该镇赵庄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村1400余亩地全部流转,并利用空户空宅,秉承着“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借助市润禾食用菌合作社技术优势,探索实施露地黑木耳种植,作为庭院经济的试点。该村以闲置院落为中心,并利用周边非生产占地、四边地、空闲路、坡台地等边角地种植,每个院落村集体可获取净利润1200余元,目前进行试点的54个院落可为村集体带来了6万余元的收入。
方寸地变成聚宝盆。庭院种植黑木耳不仅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充分利用了闲置院落,帮助留守妇女老人再就业,促进了生态平衡、农业产业升级、就业增长、农产品品质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该镇赵庄村村民赵曰霞闲置庭院中,杨帆正在指导农户平整土地、铺设草苫、摆放菌棒、覆盖薄弱,边操作边讲解。“去年秋天,一垄垄木耳菌棒布满我们村的闲置院落,菌棒上的木耳色泽黑、耳片大、肉质厚,一棒能摘6至7茬,每个院落村民平均可获取净利润2000余元。”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褚华英兴致勃勃地说。
空院落遍开致富花。“庭院经济”充分利用了闲置院落,可帮助留守妇女与老人再就业,“合作社+村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可推广、可复制。2024年开春,有了赵庄村成功的种植经验,该镇吕坡村、马庄村、成屯村、前鞋村等10余个村纷纷前来学习露地黑木耳种植技术,探索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已有240余个空闲院落推广种植露天黑木耳,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鲍沟镇副镇长王国旗骄傲地说:“庭院种植黑木耳不仅增加群众收入,还孕育出生态农业新模式,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广赵庄村试点经验,带动周边村发展庭院经济,达到以点带面、成方连片的效果,让更多群众在庭院经济中稳定就业增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