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区体现得最为直观。从北京亦庄到山东烟台、上海张江,连日来,记者走进多地开发区、高新区。
“要用好用足自身的条件,也要看准‘战略性’‘革命性’的机遇。”“避免一哄而上不是不要上,而是要解决好上什么、怎么上。”“未来产业拼速度也拼耐力,坐得起冷板凳,才能激发起热经济。”……采访中,多位园区、企业负责人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谈认识、提建议。
各地追“新”热潮涌动,投棋布子中,蕴含着同与异、稳与进、破与立的辩证道理。
在大局中找定位,共性中找个性。
北京亦庄,无人驾驶并不是“新鲜事”。全域开放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里,时常见到“无人车”行驶、巡检。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火如荼,这里并没有大量引进整车、电池、零部件等产业链,而是布局“车、路、云、网、图”,发展自动驾驶产业集群。
交流中,亦庄管委会负责人的话引人思考:“汽车产业升级迭代中有大量的机遇,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培育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是共识。但怎么创新、从何创新,有着不少学问。当前,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企业和地方而言,要把准大方向,也要找准自己的坐标,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围绕集成电路这个战略性产业,从研发设计到封装测试,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所长;同样是竞速低空经济,济南根据数据优势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烟台则依托海上发射资源拓展遥感、卫星产业链……这些来自地方的实践给人启示:精心分析条件禀赋、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就能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和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