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是相当高产的作家。他的上一本《长安的荔枝》似乎才刚刚读完,下一本新书《食南之徒》就上市了。这是一本以食物来写历史的长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丝丝入扣的情节,生动且不断挑动着你的味蕾的语言,让你读得根本停不下来。
《食南之徒》的故事,发生在汉代。其时汉室兴隆,但五岭之外的大汉藩属南越国仗着地利,一直都有独立之企图。南越本是弹丸之地,若是武力镇之并非难事,难的是五岭天险为其做了天然屏障,汉军根本无法逾越。但国之统一关系大汉威名,又怎能让南越国阴谋得逞?危急时刻,汉使庄助奉命出使,以平南越称帝之野心。临行之际,庄助慧眼识珠,带上了番阳县丞唐蒙与他一同出使。唐蒙,一个看似不问国事只爱美食的“躺平者”,被逼无奈踏上了南越之地,却开启了一段波诡云谲的惊险旅程。
起笔时小,落笔时大,这是马伯庸的一贯风格。《食南之徒》的小,不仅是“人”小,“物”亦小。书中的“人”是唐蒙,书中的“物”则是一味小小的调料:蜀枸酱。它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食南之徒》中,不仅仅写了蜀枸酱这一种食物,还写了很多其他的美食。仙草膏,胥余果,嘉鱼,五敛子,杂炖,乌橄榄,等等。这些名字听上去颇有古意,却都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胥余果就是椰子;五敛子就是阳桃;嘉鱼现在也叫嘉鱼,其肉质的肥美以及烹饪的方式,与小说中的描述亦完全一致。可以说在《食南之徒》中,无论是国事之大,还是食事之小,都有据可查,没有一处的随意杜撰和信口开河。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马伯庸绝对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他博古通今,知天文,晓地理,小说中无论写到哪方面的知识,都是有来处的。如若不信,随便你搜索百度,保证有据可查。据说马伯庸有阅读焦虑症,其症状就是随时随地都要读书,否则就会茫然无措。而就其作品的高产和《食南之徒》所涉及的领域来看,马伯庸绝对是博览群书、嗜书成癖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马伯庸的笔下,食物之美能让你读得垂涎欲滴,饥肠辘辘。那些生动别致的比喻,让你如见其形,如闻其味。且看其对嘉鱼蒸熟开锅后的描写:“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再看其对蜀枸酱的描写:“这个枸酱不咸不酸,入口微有清香。唐蒙咂了咂嘴,舌头敏锐地捕捉到回味中的一丝辣意。那辣意醇厚,冲劲十足,却如同一只白鹿跃过密林间隙,稍显即逝。”以视觉来写味觉,将一味枸酱的清香写出了林深见鹿的空灵与奇妙,不由你不掩卷细品,连连称妙!
治大国若烹小鲜。奉命出使却又酷爱着美食的唐蒙,因为一味“仙草膏”察觉了南越谋逆之心,又因为一碗“壶枣睡菜粥”解开了赵佗之死的悬疑;因一鼎“杂炖”找到了任延寿被害的真相,又因为一釜“嘉鱼”而发现了蜀枸酱的奥妙,由此而卷入了一场暗潮汹涌的政治争斗。左右丞相的相互角力,秦人土人的势如水火,阴谋阳谋的起伏交替,都在一味蜀枸酱的指引与调和之下,一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开阔了唐蒙的政治思路,也激发了唐蒙打通汉室与夜郎之间商道的决心,然后从长安取道夜郎再直通南越,终于将其一举而灭,实现了汉室一统。而华夏版图也是从那天开始,开启了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时代。
小枸酱,大历史。这就是独辟蹊径的马伯庸。他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书写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也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耳目一新的《食南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