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去,另一种生活》
施崇伟
~~~ 娟子
~~~—— 读《宋代词画艺术之美》
彭忠富
~~~—— 读蒋勋《品味四讲》
唐羽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伴我三十年
娟子

  我与读书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源于小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家境穷但书多。大多数孩子的课外启蒙书都是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里神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十岁的我读下去,然后再讲给小伙伴们,她们听得入迷。现在回想,11岁时就已读过莫泊桑的《项链》,只是当年并不知道是世界名著。那时小,我读书很杂,没人引导也没人约束,家里有什么书,凭兴趣凭感觉就多读什么书。

  初中三年,跟随同学们读到风靡一时的《少男少女》《中学时代》《故事会》,能有钱买这些刊物的人很少,一个班级里也就一两个。以至于一本书轮流看,排着队等着看,也因此读到的内容更香更珍贵。我记得有一位爱好文学的女同学,还试着让老师修改投过稿子。同时接触到期刊届的大咖《青年文摘》,“认识”了莫小米、饶雪漫、乔叶、南在南方等等一些情感和笔触细腻的作家。前不久乔叶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不夸张地说,我是读着她的文章长大的。

  中学毕业后,家境更为贫寒,好在学校门口的书店开展了借书业务,一本书一天两毛钱,还书的时候会退给押金。那个时期读到的是《小王子》《廊桥遗梦》《平凡的世界》等等,阅读一直像一位默默无语的挚友陪伴着我。

  读过许多书之后,又收听到广播里的文艺频道,主持人或甜美或磁性的声音播读着动人的文章,听得我心痒手痒,于是试着开始从读书到写作。也正是最钟爱的文字把我从当年的低谷和苦难中拔了出来,而且馈赠给我的还有未来的伴侣,我先生与我千里姻缘文字相牵(他从广播电台里听到我的文章),走到至今二十年,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婚后自然甜蜜,读书却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我读《围城》,读《活着》,读《我与地坛》,读《尘埃落定》,读贾平凹,读名家也读不那么有名气的现代作家。李娟的书每一本都读过,沈书枝、邓安庆等等。读与写不分家,我第一篇发表的铅字文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那么多年已过,当时的兴奋依然时常在心底泛动。

  随后陆续发表文字到《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博爱》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我常年拥有的阅读习惯。一转眼孩子进入青春期,为了学习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我读书的范围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热锅上的家庭》《正面管教》系列,通过读书学习,改善自我,陪孩子健康度过青春期之后,读书的范围又涉及《西藏生死书》《红楼梦》《菜根谭》等等,我想让自己活得更简单清澈通透。

  由于现实原因,我在三个不同房子来回居住,每个房子里保存最多的就是书籍,我需要无论到哪里都不能缺少阅读,家中沙发旁、阳台上、床头边喜欢的书触手可及,临睡前坐在被窝里捧一本好书读上几页,合上书,关了灯,入睡,心里的满足溢于言表。

  有的女性对化妆品如数家珍,有的对服饰穿搭独有心得,而我对于阅读和购买书籍有着常年训练出来的灵敏嗅觉,我所入的书百看不厌、经久不衰,每次复读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沈复《浮生六记》、倪萍《姥姥语录》、李娟《记一忘三二》等等,我买的书有价值,总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连接。

  有读书习惯的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观照内心,缺失了什么,该补充哪些能量,遇到困难怎样度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书籍更合适的朋友了,我一生得益于它们带给我的收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话题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游历,感受天地壮阔苍茫
书香伴我三十年
墨彩有情藏画图
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滕州日报荆泉7书香伴我三十年 2024-05-16 2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