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溯流而上,跨越6300公里的锦绣山河,纪录电影《再会长江》见证沿岸居民的生活变迁,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的全景画卷徐徐展开。片尾,导演竹内亮终于弥补了十年前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的遗憾。
竹内亮的镜头不仅拍下了长江的壮美风光,更有沿岸多民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动人故事,用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真实感触,向世人呈现出一个既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的全景中国。
相比十年前创作的《长江天地大纪行》,竹内导演再拍长江时难免有“物非人也非”的感受。十年的社会变迁印刻在每一个主人公的身上。变化是可喜的,如经过十年的环境治理,长江水变得更清澈;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电防洪,方便了船运和出行;过去闭塞的贫困山村变成了白墙高瓦的新农村;重庆运输行李的挑夫正在成为中国最后一代的“棒棒”。变化也是可叹的,比如伴随江河治理有的村落难觅踪迹,祖辈们的故乡痕迹和青春梦想随风而逝。在大多数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往往被要求作为一个“旁观者”,尽力避免介入被拍摄者的生活。然而在《再会长江》中,定居中国、如今已经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竹内亮以自己为线索,打破纪录片的常规,直接闯入镜头。
从拍摄角度,竹内导演有自己的考虑:“普通人会恐惧镜头,但如果我也进入镜头和原本被镜头对准的人交谈,那么他们就会更加自然。”他认为:“其实拍摄过程中不管导演是否出镜,干涉被拍摄者都无法避免,既然已经形成干涉,不如就做到底。”
导演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来说是外来者,但正是这种外来者的身份使竹内亮有了更加明确的旁观者的视角,带领观众跳脱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更纯粹地与片中人物共情。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