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聂顺荣
~~~ 耿艳菊
~~~ 李友佳
~~~ 刘云燕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万里的儿童诗
聂顺荣

  杨万里是古代诗人中喜爱且擅长写儿童诗的高手,其作品以描写儿童为主题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许多作品都是优秀的古代儿童诗。赏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天性的纯真活泼。

  儿童的天性是游玩戏乐,在杨万里的笔下,儿童的顽皮显得格外生动有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稚子弄冰》全诗短短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令人会心而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描写的是诗人晚年居家的闲适生活,生涩的梅子总是使人食后酸软牙齿,留下无限的回味,大人也经常喜欢拿不熟的梅子逗孩子,小孩子总以为会是很好吃的食物,吃后流露出各种有趣的表情。初夏的窗外,芭蕉绿得耀眼,苍翠,似乎窗户窗帘都是绿色的,绿色笼罩着诗人居住的小屋,诗人也没有了睡意,“闲看儿童捉柳花”,到院子里走走发现一群孩子正你追我赶的捉柳花,柳絮飘在孩子的衣服上,脚上,地下,欢快的场景构成一幅快乐的儿童嬉戏图。

  农村的孩于经常从事农事劳动,因他们年幼,也只能帮助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放牧便成了他们劳动的主要内容。“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签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安乐坊牧童》中的牧童是一个个悠闲快乐的孩子,他们神态各异:有的牵着牛过溪水,有的骑在牛背上回头在问着什么,有的吹着笛子,有的骑着牛后面还跟着一个小牛,小溪静静地流淌着,绿草蓝天,牛儿们渐渐远去。“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签四蓑赶将去。”忽然天空中零星飘起了雨,牧童们这时便慌了,急忙戴上笠披上蓑衣去追赶远去的牛,一幅雨中牧童追牛图浮在眼前,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此外,采摘蔬菜也是古代农村儿童经常干的劳动,但他们却把它当作一种玩耍,在游戏中劳动。《野望》便是这样:“野童撷菜疏移步,客子追程有底忙。”儿童在田间悠闲地采摘着野菜,行人在匆忙地赶路,一悠闲一匆匆,儿童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的,他们不能理解行人的匆匆脚步,“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破陋的茅屋,挂着晒洗衣衫的枯桑,动和静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山野儿童采摘图。

  农忙时节是乡村家家户户最忙碌的时候,甚至儿童也不闲着。“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首《插秧歌》是诗人在衢州乡村见到的农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所写的。田夫和大儿负责抛和插,田妇和小儿负责接和拔,分工十分明确,儿童也赶来帮忙,“雨从头上湿到胛”,尽管下着雨,他们仍旧干着农活,不怕辛苦,“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竟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构成了一幅真实的乡村儿童劳动图。

  读书是一种苦乐兼有的事情,能够吃苦的人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杨万里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虽然“稚子慵都睡,先生呼不应”(《秋夜读书》),但诗人以身作则,或可感动稚子。《苦吟》就是反映父子二人沉醉书海之中的:“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小儿诵读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学苦读的儿童形象,宁愿冷却淡饭几时,也不愿荒废读书一刻,这种争分夺秒、珍惜寸阴的刻苦发愤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在诗中,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儿童发愤学习图。

  杨万里一生不慕荣华、不求富贵,淡泊名利,他有着任真自适,追求自由,乐观幽默,酷爱大自然的性格。留有一颗未泯童心的诗人杨万里,他的儿童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让人获得简单纯净的乐趣,还能在读诗的瞬间引发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也许和他博大丰富的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第8版:公益广告
7
杨万里的儿童诗
童年的经纬
皱纹不长在心里
来一斤童心
滕州日报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7杨万里的儿童诗 2024-06-01 2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