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看书,所以就爱买书。年复一年下来,自然是积攒了不少书。待书柜容纳不下之时,客厅里,餐厅里,卧室里开始散落些书,先生曰之“乱”,我则置若罔闻,安之如素并美其名曰:这才有家的味道呀!
有人会问,那家的味道是什么呢?饭香,衣香,茶香,当然更少不了书香。试想下,再华贵的屋宇,若少了几壁书,总觉有些空虚。当然,这也只是爱书者才有此感,不一概而论。
我们家的书门类庞杂:欧美经典文著、中国古典文学、当代名家著作、儿童读物、四季烹饪宝典等等,不一而足。
满壁满架的书,光看着五颜六色的书脊就心生喜悦满足。可一旦搬家,就让人头痛不已。年轻时的做法是通通打包带走,一本不落。年岁渐增,想法又自然不同,开始审视书之去向。于书而言,得其所哉应该是它最好的归宿。
我开始给书做减法。国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文学类都是永远珍藏于书橱里,那是我们笔尖下字字珠玑汩汩而流的供应之源,一如宝藏,取之不尽。时时重温,屡有收获。阅读一次,旁批注解的颜色就更改一次,如今密密麻麻的原文上面已是五颜六色,灿若星河。
有些书可送人。大部分是彼时慕名而买的一些当下“红”透半边天的书。彼时读来是甘之如饴,现时过境迁,已不符合当下的心境,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略觉轻浅了些。把它们送给与之年龄相当的晚辈可能会更合适,但内心依然感谢它们曾经为我的心灵提供的滋养。
还有一摞摞堆得与人齐高的《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实在不愿弃之于垃圾堆里沦为纸屑,全部赠予好友开设的作文培训机构,一想到这些读物可以被学生们捧于掌中,继续发挥其余热,内心的欣喜无以言表。好友更是感激不尽,专门在培训教室里设置了读书角落,当伴随我数年的一本本杂志亮亮堂堂地立于书架的斜板上,真仿佛为“女儿”找到满意的婆家般开心不已,双方皆大欢喜。
后来街道、社区开办图书一角,我也把一些生活类书籍,如烹饪、时装等慷慨赠之,希望更多的人有所受益,也让书籍更好的得其所用。
接触网络后,我也开始学着卖书。当然无法像作家宗璞先生那样,将有史学研究价值的书籍以象征性价格卖于高等学府,我只是将一些无法再适用于自己的书籍放在某网平台上,标价不高,无非是希望这些书可以再度寻觅到与之有缘之人。曾买过一本繁文字体竖版的脂砚斋《红楼梦》,上册的塑封被拆开过,然彼时年轻,未能静得下心来深耕细读,便束之高阁。待到重阅之时,视力已不允许,像这样的书一般都是有研究价值的,于是在平台出售,不过几个小时,新的主人将其购之。能得其所哉,真好。
如今,立于书架前,本本皆为己爱,又是欢欣又是感叹。一本本的书,就像一个个与我心心相印的老朋友,我们凝望过,对视过,交流过,达成过,最主要的是,我们仍然还在一起,怎不让人生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般天长地久的契阔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