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14日在2024年世界献血者日全国主会场活动上了解到,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1699万人次、献血量2892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均创历史新高。
我国临床用血目前主要依靠健康公民的自愿无偿捐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我国无偿献血总量、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和临床用血合理水平等位居全球前列。
我国现行的捐献标准为全血每次200至400毫升,捐献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血小板每次1至2个治疗量,捐献间隔期不少于2周。专家表示,献血后,人体造血功能会让血液很快得到补充,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输血科副主任侯瑞琴说,定期献血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造血能力,使血液粘滞性下降。研究表明,健康人定期、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
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关单位提高无偿献血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励更多社会公众关心、参与无偿献血。
安全献血、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供应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全国血站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国血站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采集量进一步增加,建立血液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血液联动保障机制,血液供应保障公平性和可及性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