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挪威新奥勒松6月26日电 6月的新奥勒松,哪怕是午夜,阳光依旧刺眼。这个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小镇,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之一,也是科学界闻名的极地“科考圣地”。
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20年来,黄河站始终是中国北极科考的“大本营”,共有660多位中国科学家来到这里,进行冰川、陆地、海洋、大气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实验,为研究极区气候贡献着“中国力量”。
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1925年,中国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根据该条约,中国有权自由进出北极特定区域,并依法在该特定区域内平等享有开展科研以及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权利。1999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2004年7月,在各方积极努力下,中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新奥勒松建成。
“黄河站是我们北极科考的‘大本营’。自2004年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和地理信息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监测和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站站长胡正毅告诉记者。
据胡正毅介绍,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保障660多位科考人员赴站进行科学考察。通过黄河站和“雪龙”号、“雪龙2”号等船站平台,中国在北极地区逐步建立起冰川、海洋、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涵盖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