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功臣更须重名声
刘绍义

  近读元代许名奎的《劝人百箴》,上面的“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之语,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知道里面的“陈留”,就是北魏时期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的李崇,因为这是他袭爵陈留公时而得的美名。不过,我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清代刘廷槐编写的《来安县志》中,这个三朝元老,曾立下赫赫战功,也算历史名人了,怎么和“贪人败类”搭上了边?

  重读刘廷槐的《来安县志》,依然没有找到李崇“秽我明主”的原因。

  于是,我便开始翻阅《魏书》,想从那里找到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魏书》“皇后列传”一章里,我终于找到了李崇“性好财货”的字眼和其被指“贪人败类”的原因。

  原来由于北魏神龟、正光(518——525)年间,“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这时的李崇已经返朝任尚书令,并获仪同三司、赐爵陈留侯的尊荣。有一天,胡太后去收藏绢帛的左藏查看,见国库里的绢帛堆积如山,于是就赐给随行的王公、妃嫔、公主一部分,让他们随意挑随意拿。大家有拿两匹的,有拿二十匹的,也有拿一百匹、二百匹的。这时的李崇,却露出了与名将身份、显贵家世不符的嘴脸,他和章武王元融都贪得无厌,因“所负过多,颠仆于地,崇乃伤腰,融至损脚”。太后一看两人的贪婪之态,大为恼怒,命人夺下他俩的绢帛,让他们空手而出。这有点狗熊掰玉米的味道。

  这件事传到社会上,成了一件“腰脚门”的大丑闻,大家迅速编出“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的顺口溜来嘲笑他们,这大约也是许名奎《劝人百箴》中此语的来历。

  想想看,李崇也算是有功之臣了,却因这个个人修养方面的缺陷,让他一世英名,功亏一篑。从《来安县志》里,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其治荆州,还是理寿春;也无论是其南征北战,还是东征西讨,李崇都功不可没,无话可说。但“负绢过任”的小利,暴露了他“营求不息”的本性,不但自己没把握好分寸,就连自己的长子李世哲也没有教育好,让李世哲在《魏书·辛琛列传》中,“亦无清白状”,在邺城和洛阳市上贩卖收利,饱受非议,留下千古笑柄。

  如果李崇父子没有贪婪之心,他们在历史上的声誉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不说像包拯一样名垂青史,至少不会留下千古骂名。因为他们不但打仗有一套,治理地方,管理政府,也是良方多多,妙法种种。就拿李崇来说吧,当年在兖州刺史任上时,为了杜绝劫盗之事,他设计了一种安防设施——鼓楼。每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听到鼓声后,也都要各击鼓数千槌加以响应,“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同时守住村中要道,险要地点增设埋伏。如此凌厉的群防群治攻势,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兖州的社会治安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的鼓楼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鼓楼。

  李崇对工作、对百姓,也是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寿春大雨13日,大街上游鱼密布,野鸭乱飞。洪水到处,房屋皆没。李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与大家一起抗洪救灾。有人劝李崇退下,被李崇严词拒绝:“吾受国重恩,忝守籓岳,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岂爱一躯,取愧千载。但怜兹士庶,无辜同死。可桴筏随高,人规自脱。吾必守死此城!”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就是这样一位才吏,最后也败在“财贿”上,可见金钱的魅力有多大了。

  不论你的官职有多高,不论你的官职有多大,只要与“贪”沾上边,就前功尽弃,都化为乌有了。因为人们对“贪”的痛恨程度,远远大过对功的认知。李崇父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为官更要谨小慎微,更要注重自己的名声,一旦见钱眼开,就要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金色年华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功臣更须重名声
林则徐铭记王鼎举荐之恩
李时珍曾经三考不中
韦孝宽与行道树
滕州日报荆泉7功臣更须重名声 2024-07-05 2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