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访人:市中心人民医院
急诊科刘翠翠
采访人:朱艳
烈日炎炎,炙热的太阳光让人恍如置身火炉之中。眼下虽已立秋,但“秋老虎”总会继续一阵子,热气依然不减。不少市民因高温而感到头晕头痛、心烦气躁,尤其是户外工作者更是会目眩心慌气短,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中暑?中暑后该如何处理?如何预防中暑?对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刘翠翠。
中暑有哪些表现
刘翠翠介绍说,近期由于炎热的高温天气,急诊病房收治了多例中暑的患者,有在烈日炎炎下耕作的农民,有在通风不好的室内又不舍得开空调的老人,也有因基础疾病不敢吹冷风的人,还有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等各类人群。患者多数都是因为出现了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来院就诊。
刘翠翠介绍说,长时间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或停留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一旦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全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就有可能是出现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C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这就是轻症中暑;当肌肉疼痛或痉挛,尤其在运动后常见,多见于手、小腿、足、大腿或手臂,收缩时肌肉变硬、紧张和疼痛等症状,这就出现了重症中暑。当出现热射病时,就会体温高达40°C以上,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晕厥、惊厥或昏迷,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险。
中暑了如何治疗
当出现中暑症状后,要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喝些糖盐水或其他饮料,在两侧太阳穴擦些清凉油,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一般都可恢复。
如果对中暑先兆中出现的症状未予以重视,继续停留在强烈阳光照射或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则会出现面色潮红、体温升高,皮肤发热、呕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若是在气温炎热的天气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导致机体极度疲劳,则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眼前发黑甚至昏迷等症状。当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伴持续性头痛、肌肉痉挛、呼吸浅快、谵妄、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时会危及生命,应立即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中暑患者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在现场想办法尽快降低体温,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上敷冰袋或湿毛巾等,有条件可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对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快速降温。老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可向皮肤喷水通过蒸发降温。现场处置应遵循“先降温,后转运”的原则。
中暑应该如何预防
炎热的天气里,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暑,面对中暑,预防大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好防范措施,首先要学会如何正确应对高温天气。尽量避免在温度最高时段进行户外工作,如必须出门,应采取防晒措施,可以采用穿防晒服、戴遮阳帽等方式,避免太阳直射;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运动,如在太阳底下长时间活动,应每隔一两小时休息片刻,及时补充水分。可多喝绿豆汤或者淡盐水,绿豆具有清热、解暑、利湿的作用。
高温多雨的季节,食物易腐败变质,要注意饮食应清淡,食物要烧熟煮透,最好现制现吃,避免油腻食物,以防增加体内热量。适当补充含钾、镁的饮品,对于高温作业的人群尤其重要,可以多食有防暑降温作用的饮品和时令水果。食用时令瓜果前要充分浸泡、洗净并尽可能去皮;不宜贪食雪糕、冷饮等对肠胃刺激性大的食品。
要保持身体水分,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出汗量大,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千万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饮水量应为平时的1.5倍。
对于婴幼儿以及老人,更要注意降温通风,保持舒适的环境,切勿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停放的车内,不要在密闭的车内午休,不要为了省电而不开电扇或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