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一般人很难想象,被今人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自春秋末年问世后,竟在长达100多年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好像被雪藏一般。号称“信史”的《左传》,有关孙武和《孙子兵法》的记载一个字都没有。《国语》一书,对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以及伍员、范蠡等人的言行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却没有关于孙武和《孙子兵法》的只言片语。在此前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管子》等著述中,也找不到孙武和《孙子兵法》的任何踪影。
《孙子兵法》问世后长期被尘封,其中必有原因,只是未见史料记载和史学家阐释,不好臆度。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去研究它、传播它。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没有人为它策划、宣传和推介。直至战国末期,在它经历了长期冷落和默默无闻之后,凭着孙膑及弟子们的悉心研究和尽力传播,才使其逐步登上兵学圣典的宝座。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系战国中期军事谋略家。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介《孙子兵法》,大概有着与孙武同宗同祖、对研究兵学具有同样执念等方面的原因。孙膑十分崇尚孙武的军事思想,他成年后一边悉心学习、研究和传播《孙子兵法》,一边精心撰写《孙膑兵法》,并在著述中大量再现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和精神风貌。可以说,孙膑因研究和传播《孙子兵法》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孙子兵法》又因孙膑的研究和传播而变得家喻户晓、誉满天下。正如《史记》所说,“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此后,《孙子兵法》的传播与日俱进。至唐代,开始流传到国外,对东南亚地区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日本,17世纪初便出现了研习《孙子兵法》的热潮,盛极一时而又经久不衰。自18世纪开始,《孙子兵法》传入欧洲,先后被译成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版本。20世纪中叶以后,《孙子兵法》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泛。如今,它已拥有日、法、俄、德、英、意、捷克、罗马尼亚、希伯来、希腊、阿拉伯、荷兰、西班牙、越南、丹麦、缅甸、泰、朝、马来等诸多语种的译本,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并享有巨大声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军在大力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同时,加强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外军推出的“震慑战”“快速决定性作战”和“斩首”“攻心”“精确闪击”等一系列作战理论和战术战法,无不汲取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和智慧。
《孙子兵法》如此“走红”,当然首先得益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孙子兵法》全书13篇,语言简约、篇幅精炼,体系宏大、思想深邃,内容涵盖了战争观、战略战术、作战保障、军队建设等经典军事理论的诸多方面,创设了内涵深广的范畴和命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然而,这样一部兵学圣典,问世之初却经历了长时间的冷落和尘封,倘若没有孙膑及其弟子们的尽心努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兵学圣典的宝座而享誉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孙膑既是《孙子兵法》的第一传人,又是传播《孙子兵法》的第一功臣。
由此联想到当下社会,常有领导教育部属、老板开导员工说,不要因为一时失意失落、未被重视重用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此话当然不无道理,但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被埋没的金子得有人把它挖出来、淘出来、亮出来。倘若没有挖金人、淘金人、亮金人,金子一直被埋没在沙里、土里、水里,又怎么能够发光呢?如同《孙子兵法》这样超世绝伦的杰作也得有人发现、推举和宣扬一样,世上再骁勇的骏马也要有伯乐相中、举荐,再杰出的人才也要有组织和领导提携、重用,否则,纵然本事再大,也很可能至死都默默无闻,被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