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减负增效成为当下教育的热点话题。小学阶段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课堂教学作为增效的起点,把作业设计作为减负的关键点,努力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程走心更走“新”,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往往存在数量过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非必要的练习上,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还容易使其产生厌倦情绪。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挑选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从而减轻其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说,“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融入了丰富的实践要素,教师会依据数感、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目标,设计跨学科、项目式的数学作业,意在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或者解题技能,立足跨学科和综合实践等角度,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在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会明显提升,学科知识储备也会大大增加。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经验和自控力不强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很难将精力完全集中在作业上,从而使得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不高。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阶段性成长特征使然,二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业对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态度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
总之,教师要认真学习“双减”精神,科学设计教学整体框架,要“精”勿“滥”,符合学生学情规律与学习需求,减少学生学习负担,让数学教学更有高度,更有温度,更有深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宋薇 北辛街道中心小学)